伯乐相马的故事:楚王让伯乐找干里马,伯乐跑了好几国都没找到。一天伯乐从齐国回,路遇一马拉着盐车累得呼呼喘气。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头瞪眼,大声嘶鸣。伯乐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便向驾车人买马,驾车人认为马拉车没气力,吃得又多,还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马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不高兴说:“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连走路都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用来拉车,又不会喂养,所以变的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将信将疑,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只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3、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一、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家、诗人)、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是祖籍的意思)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中,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唐宋八大家:唐:“韩柳”:韩愈、柳宗元宋:“三苏”:苏洵、苏辙、苏轼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二、文体“说”是我国古代托物寓意的一种议论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重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四、听朗读正音并初步划分节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耶】?其/真不知马也。自读课文熟悉文本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