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熊猫保护生态学王安蕤 1042041012简介?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食肉目熊科,竹子为主食但别的也照吃,分布于陕甘川一带山区,红名册的“濒危”物种。熊猫濒危是因为繁殖力差吗?我们对“熊猫繁殖力差”的印象,几乎肯定是来自以前动物园圈养的熊猫。在上个世纪的圈养环境下,这的确是事实,而且往往伴随很多血淋淋的惨剧。 1936-1945年间有14只大熊猫运出国门,伦敦动物园一地便获得5只,但无一例繁殖成功。 1961年第一只圈养环境下大熊猫在北京出生,但因为饲养员没有经验,温度调节不当,数天后便死去。 1972年赠与美国的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性成熟之后又花了五年才首次怀孕,随后十年里产下五只幼体却全部夭折。历史上,熊猫圈养繁殖的"三难"让不知多少饲养员费尽心血。这些年来国内许多熊猫保护区在人工繁育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05年卧龙保护区的一张合影。16只熊猫幼仔全部为当年出生。】大熊猫在野外的真实繁殖情况又如何呢?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存策略,要比较繁殖力的话不能跨界。熊猫的繁殖力显然不如猫,但你怎么不和大肠杆菌去比呢……因此最佳的比较对象应该是大熊猫的现存最近亲——熊科的其他7个物种。(过去大熊猫曾经单立一科,但现在较多的意见是把它归入熊科。)还是用数据说话吧……一只典型的雌性熊猫大约在6岁时生头胎。我们不清楚野外熊猫平均每胎几只,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有1只出巢。这只出巢的熊猫幼仔的成活率(能够成功活到2岁左右,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大约是70%-90%。只有养大了当前的孩子,母亲才会去怀下一胎,。综上,到20岁可以养大5-6只后代。相比之下,一只加拿大地区的棕熊,8岁生头胎,平均每胎2只,成活率60%,每4年繁殖一次,到了20岁也不过养大5只后代。关我什么事?当然加拿大对于棕熊来说并不是最好的环境,其它地方的棕熊繁殖力会略高一些。但现在这些残破的栖息地也不是熊猫的最好环境。历史上绝大部分熊猫化石是在当时500-700米的海拔出现的,而现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人类的紧逼,熊猫已经退缩到海拔1500-3000米的区域了。【现代大熊猫分布图】让人吃惊的是,人类,种群数达70亿,在中国这个区域内,到了20岁只有0只后代。
大熊猫保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