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粗读体验细读研习1、自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叙述诗歌大意。细读研习2、【研读探讨前两联】(1)思考:思何人?忆何事?细读研习背景1: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命王濬(当时74岁)率领由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国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横锁江面,阻挡上游船只,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直取金陵,东吴灭亡。问题探讨A诗人写王濬攻破金陵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弦外之音?B课下注释说“王濬”原本作“西晋”,你认为哪个版本好?说说你的理由。明确1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将攻战双方从力量的强弱、进攻的方式、战争的结局等方面对比。其弦外之音是那些虚妄的精神支柱“金陵王气”、西塞山这一要塞、千寻的铁锁防御工事都不足以依靠,兴废皆由人事。《金陵怀古》中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明确2背景2:刘禹锡,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人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被贬谪长达22年,四处漂泊,却始终不屈。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当时58岁)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王濬当年伐吴和诗人调任的出四川顺江东下的行走路线相同;王濬74岁尚能成就一番功业,而自己58岁却仍四处漂泊、功业无成。问题探讨3、【研读探讨后两联】讨论:诗人心中“怀古幽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背景3: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明确3诗人所抒发的“怀古幽情”,有对自己四海漂泊、功业无成的感伤,更有对如今风雨飘摇的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借古讽今,怀古感今,同时也在“感伤自我”。
西塞山怀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