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
第一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二月革命
(一)主要知识点
1、沙皇俄国参加世界大战,企图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结果适得其反。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造成了政府统治危机,一场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风暴日渐酝酿成熟。
2、1917年初,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地工人不堪忍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不断举行抗议集会和罢工。
3、二月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彼得格勒召开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后,俄国大多数城市也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全俄苏维埃成立之前,彼得格勒苏维埃起着全国领导中心的作用。苏维埃从一产生就以革命权力机关的身份发布命令,管理国家事务。苏维埃的活动表明,它已是新生政权的萌芽。
4、俄国在二月革命后出现了罕见的两个政权并存的状态。一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是主要政权,掌握着各级权力机构。另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它得到武装工农的支持,拥有实权。两个政权同时存在的局面不能长久维持下去,其中必有一方化为乌有。
5、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工人和士兵进行了反对继续战争的人民运动。各地抗议示威此起彼伏,临时政府的统治陷于危机,史称“四月危机”。
6、1917年6月16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对待临时政府的态度成为争论的焦点。大会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所控制,通过了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
7、在苏维埃大会召开期间,50万群众走上街头,打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临时政府再次陷人危机。
8、七月事件后,布尔什维克召开第六次党的大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提出“政权转归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口号,选举出由列宁等21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
9、1917年9月12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武装瓦解了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罗夫叛乱,广大士兵不再信任政府,转向了布尔什维克一边,俄国阶级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转变。
10、1917年秋,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劳动人民对临时政府的统治已经忍无可忍,各地罢工和武装斗争的风潮此起彼伏。
(二)名词解释: 四月提纲: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国内人民内部有一定的骚动。正当人民不知道何去何从之时,列宁同志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对人民作了及时的指导。在1917年4月17日(俄历四月四日)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因发表在俄历四月,故又称《四月提纲》。《四月提纲》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
二、十月革命
(一)主要知识点
1、列宁于1917年10月20日秘密回到彼得格勒。23日,党中央通过了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指导方针。
2、为了顺利开展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10月25日在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了军事革命委员会,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3、11月2日,军事革命委员会向卫戍部队派出近60名政治委员,这使得首都15万军队完全处于苏维埃指挥之下。
4、11月6日,托洛茨基等11名中央委员在斯莫尔尼宫建立起义指挥中心。
5、11月6日,临时政府的克伦斯基向预备国会发表演说,要求预备国会支持政府采取坚决行动对付布尔什维克暴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也害怕布尔什维克掌权引发国内战争,竭力与临时政府商议阻止革命的爆发。社会革命党中的左派则站在了革命的一边。
6、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开始,当晚起义取得辉煌胜利。由于11月7日这一天是俄历10月25日,所以人们称这次革命为十月革命。
7、在武装起义的当晚,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会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恶意攻击武装起义,遭驳斥后退出大会,大会继续召开。8日晚,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大会还批准了苏维埃政府的组成,选举了自己的领导机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8、11月7日晚,听到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莫斯科也成立了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动武装起义,起义一度受挫。11日,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率领军队全面进攻,于16日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截止1918年春,俄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二)名词解释
1、和平法令: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由列宁起草。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规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世界现代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