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38年晋察冀根据地救国公债的发行摘要:晋察冀根据地建立后,财政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财政的困难,边区政府先后实行了征收村合理负担、田赋和税收的措施,但是仍然没有解决根据地入不敷出的问题。随后在1938年7月、8月发行了救国公债。晋察冀边区发行的救国公债对晋察冀边区的财政建设有巨大的意义。关键词:晋察冀;救国公债;抗战中图分类号:K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70-02 按照经济学的界定,公债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举借的各项外债。”公债作为一个财政范畴,对于国民经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内外债仍然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举措。“仅就国内公债而言,整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共发行公债法币1602200万元、关金1亿单位、英金2000万镑、美金21000万元,另有谷卖等粮食库卷81240339市石。”而对于抗战时期公债的研究,以往侧重于民国部分,对于根据地公债的研究较少。如《抗战初期晋察冀边区发行救国公债的历史意义》、《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公债述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救国公债票史话》等论文,多数集中在宏观层次上的分析。下面主要针对1938年晋察冀根据地救国公债做具体的探析。一、救国公债发行前的边区财政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创建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就是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创立,主要是以1938年1月10日在阜平召开的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为标志。不言而喻,经过长征前的围剿与反围剿以及长征的洗礼,我党和军队在素质和战斗力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面对全国抗日高潮的到来,晋察冀根据地对于人力、物力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财政经济的现状是摆在晋察冀根据地各领导机关的首要难题。晋察冀边区初创时期,财政经济十分的困难。当时的边区混乱不堪,当地的原政权已经瓦解,人民的生命财产随时有被掠夺一空的危险。当时边区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武装,有支持抗战的,自觉地组织到一起,为抗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也有一部分的杂牌军和土匪武装,到处鱼肉乡里,乱摊捐税,人民哭不堪言。在冀中的一份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新崛起的各色各样的武装,对于军需供给的解决上,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正常的办法的。一般的情形是粮款草就地征发;住那里,吃那里;开条子,要东西;找对象动员一下,是常有的事。数目没有限制范围,也没有标准,至于那些杂牌匪军、落后的队伍,大都自立关卡,滥行征税,巧立名目,随意捐派……。一般村庄经常摆着大批办公人员,多的五六十人,少的二三十人,吃着伙饭,专门伺候等办粮秣,催差敛款”可以看出当时广大的劳苦大众的负担很大,伴随着老百姓的负担过重,那么必然会给敌后八路军的给养带来难题。晋察冀边区领导和人民提出和实施了一个又一个措施,以提高边区的财政收入,支持全民族的抗日。(一)村合理负担的实施七七事变后第二个月成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当时晋察冀边区政府还没有成立。战地动员委员会担负起抗日部队的经费和给养任务。起初,仍沿用旧的摊派和募捐形式,无偿地向人民要钱要粮。摊派制度它是过去国民党地方政府实行的筹款办法。“它不是按财产收入多少征税,而是按户口平均摊派。加上土豪劣绅充当征税人,常常借摊派之名层层加码,加重了广大农民的负
浅析1938年晋察冀根据地救国公债的发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