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网络传言.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由于网络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更由于微博这一“自媒体”工具的出现,关于它对公共生活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各种争议,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前些时候,继《环球时报》、《人民日报》剑指网络谣言后,中央电视台也制作了“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的节目,新华社刊发锐评,加热了舆论对网络谣言的争论。官方欲通过强化管制以禁绝网络谣言的态度显而易见,但民间舆论却呈现出另外的“一边倒”:纷纷力挺微博,反对管制,担心强化管制会伤及言论自由,让来之不易的民情舆论重回“管死”与“僵化”的时代。双方的出发点都有其正当性,各自的担心也一目了然。但是,事情本身还是有个是非曲直,辨析的关键,就在于区分网络的谣言与传言。谣言是指那些没有事实根据、无中生有捏造出来的阐述或诠释。它有两个特征,一是无中生有,二是一定有一个(或多个)有意的制造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造谣是为了惑众,所以谣言的制造者往往别有用心,欲达到一定目的。传言则不同,它只是指那些不一定真实但也不一定虚假的消息,多半有一定的事实(尽管经常不完整,较片面)依据。由于性质不同,对待谣言和传言也应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的常态是传言。正因为不掌握真相或掌握得不全面,人们才对网络信息产生需求。上网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拼图、逼近真相的过程。如果不允许代表部分或被扭曲变形真相之传言的存在,网络将失去信息传播和走近真相的功能。传言的盛行,往往表明现实中真相的匮缺、信息沟通渠道的不畅,或人们探知真相的成本过高。在一种信息和新闻常常被屏蔽和迟滞的现实生活中,网络传言周期化的出现,会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一部分。一旦民众获知真相的渠道多了、成本低了,传言即会被权威的信息发布所替代。网络尤其是微博这种自媒体的常态是:每一个身处现场的民众,都可能成为事件的直接报道者,即便有人传播了片面或虚假的信息,也会很快被来自现场的一手信息所纠正。一条原本信息并不充分的微博,在经过人们千百次的转发与质疑后,真相往往越来越清晰,评论和分析也会趋于平和与理性。这种经过群体讨论和补充后的信息群,有时比某个个人或机构提供的“权威信息”更可信。当然,网络本身是中性的,说到底它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当这种工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时,各种各样的人会出于不同的目的应用它,其中就包括那些有意造谣惑众者。对此,强化管制是必须的,因为谣言可能给无辜者造成伤害。我们真切地呼吁网络的使用者自律,遵守社会共同的伦理底线,但我们并不主张对所有传言都严加管制,一概取缔。因为那样很有可能影响、损伤民主法制、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即便是对网络传言进行必要的查证和处理时,还应该严格区分和小心对待被伤害的对象:如果被损及的是政府机构或公众人物,应该持有更多的宽容,除非有确切证据表明传言是故意伤害,否则一般不可轻言查处。而对那种利用网络对公民个人故意造成伤害的行为,则应快速作出反应:由受害者提起诉讼,相关机构依法施以惩处。网络谣言并不可怕,因为谣言的澄清并不难。实际上,在网络自媒体环境中,反而有利于真相的澄清,因为那些常常故意造谣的人,会很快失去微博社区中民众的信任;碎片传言的存在及其可能带来的伤害,也会倒逼有关部门加快信息透明化的开放脚步。值得关注的是,现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会中,有不少一度被指责为“谣言”的信息,多是民众对疑点事件所发出的质疑。这种质疑,是人们探寻事实真相必

网络传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6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