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安心的教育————————————————————————————————作者:————————————————————————————————日期: 让人安心的教育-幼教论文让人安心的教育 小班张老师的笔不见了,找了一大圈仍旧没有结果。张老师试着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老师的笔了吗?”茜茜说:“小乌龟那里有支笔!”果然,在自然角里,失踪的笔直直地竖在小乌龟身边。“是谁把老师的笔放到小乌龟的水缸里去的?”张老师问。几十双眼睛忽闪忽闪,没人回应。看到眼前脏脏的、湿漉漉的笔,张老师皱起了眉毛,声音也高了起来:“现在承认错误还来得及,要不然,我就去告诉保安叔叔了!”“是小舟吧?”“是小舟!”孩子们七嘴八舌。小舟是班里出名的“小调皮”,孩子们想当然地联想到他。“没有!我没有!”小舟一边挥舞着胳膊一边大声叫喊。“你们不要乱猜,是不是小舟做的,让他自己说。”张老师走到小舟面前,伸手摸摸他的头。“真的,真的不是我。”小舟一脸无辜,抬头望着老师。“系(是)我,系(是)我。”小哲突然细声细气地出了声。“是你?小哲?你为什么把老师的笔放到小乌龟的水缸里啊?”“我,我,小乌龟硬不硬。”小哲的回答词不达意,张老师却听懂了。原来,小哲想试试小乌龟的背壳是不是真的很硬,但塑料水缸的注水口在顶端,手指伸不进去也够不着,他就用笔去戳小乌龟的背了。“那——”张老师迟疑了一下,“小乌龟的背壳到底硬不硬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想!”孩子们异口同声。于是,张老师干脆把塑料水缸的盖子打开,让每个孩子都摸摸小乌龟的背壳到底硬不硬。这是发生在我园的一个真实故事。一开始张老师是以主导者的身份和“居高临下”的方式与幼儿互动的。短短的几分钟里,小哲、小舟乃至全班幼儿的情绪都随着张老师态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张老师严肃质问时,孩子们的心里是紧张不安的;当小舟被无辜质疑时,慌乱的他差点情绪失控;当小哲语无伦次地承认自己的行为时,他内心的忐忑与害怕也显而易见。可以说在那段时间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内心都充斥着消极的情绪。事件的转折点出现在张老师的那一刻迟疑,专业的职业认知促使她最后选择了宽容、理解并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于是,孩子们的关注点也顺利地从“谁犯了错”转变为“小乌龟的背壳硬不硬”,张老师则从捍卫规则的权威者变为孩子快乐探究的支持者。可以想象,在盖子打开、伸手摸小乌龟的那一刻,孩子们是多么的兴奋和快乐。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或多或少能从张老师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应该说,张老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有所了解的,她明白小哲不是故意破坏,而是在好奇心驱使下开展“探究”,这样的行为需要鼓励而不是斥责;张老师也是愿意尊重幼儿的,“调皮”的小舟被质疑时,张老师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提出“让他自己说”,被轻轻摸了摸头的小舟一定感受到这份信任,才会控制住情绪,抬起头充满期待地看她;张老师更是明白自身职责,懂得克制、调控的重要性的,迟疑的一刹那,她内心的职业责任感、科学教育观,促使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修正了自己的行为。毋庸讳言,居高不下的师幼比、细碎繁琐的班级事务、始终绷紧的安全弦,让很
让人安心的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