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育心理学]中外国教育史.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5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二篇中外教育史
第11章中国古代教育
本章基础知识背诵要点:
:
①舜、虞时期:庠和成均;
②夏朝:序和校;
③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
:
①“学在官府”;
②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
③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
④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3.“六艺”教育:
①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②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③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④射御:军事技能训练;
⑤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
:
①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
②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③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百家争鸣”必然推动教育实践的活跃、教育思想的繁荣、教育理论的发展。
:
①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②特点: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③历史意义: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
①创办私学与编纂“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②“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
③“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④“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⑤“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⑥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忽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⑦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⑧道德教育: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⑨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⑩历史影响: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经验,大多可以追朔到孔子。他的贡献有: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
①“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
②“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③“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④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
⑤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

[教育心理学]中外国教育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机械CAD论坛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10-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