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鄂与百前的世博预言————————————————————————————————作者:————————————————————————————————日期: 陆士鄂与百年前的世博"预言"1910年朱家角人陆士谔在小说《新中国》里幻想100年后在上海举办博览会在上海城区的西南方向,有个叫朱家角的古镇。据史书记载,早在宋、元时期这里就已烟火千家,初具规模,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朱家角有36座古桥,放生桥是最大的一座,它始建于明代,已经快五百岁了。和江南其他水乡古镇相似,漕运使朱家角很早就与外部世界有了沟通和交流,这里经济发达,人才辈出,后来成为近代著名小说作家的陆士谔就是朱家角人。1878年,清光绪四年,陆士谔出生在朱家角一个读书人家庭,他从小爱读稗官野史,14岁那年,父亲去世后的陆士谔到上海城里行医谋生。近代上海报刊与出版业的勃兴令中国小说繁花似锦,也为年轻的陆士谔提供了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他弃医从文,最终成为市民热爱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1910年,32岁的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全书共分十二回,以一个梦贯穿,虚构了一百年后的上海。主人公“陆云翔”其实就是作者本人。陆士谔的孙子陆贞雄介绍说,他的祖父陆士谔,在小说里写道,在中国上海浦东要召开一个万国博览会,要开这样一个会,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上海来。在小说《新中国》里,一觉醒来的陆云翔与妻子李友琴游历上海,他惊讶地发现,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而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更让小说主人公陆云翔惊讶的是:“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这是二十年前,在浦东开博览会的时候,为了方便往来,才建造这大桥的。因为开了博览会,“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长虹般的铁桥,横卧波心。……一时渡过了桥,只见洋房鳞次栉比,马路八达四通,往来车马,像穿梭一般,哪里是浦东!”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陆士谔的小说《新中国》问世的那一年是1910年,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时间相差整整一百年,百年之前的“预言”,竟如此神奇地应验了,是作家突发奇想,还是得到了某种神秘的启示?
陆士鄂与百前的世博预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