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有用功、总功、额外功的正确理解,是解决机械效率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方法来学习的。一、通过事例认识有用功、总功、额外功1、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想想议议,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问题一:图中三种方法做功哪个多,问题二:图中哪种方法额外功多,问题三:图中哪种方法好,为什么,如果让你把重100N的沙子运上三楼,图中的三种办法,你选哪种,对于上面现象的分析,不难发现每种方法中都只有一个是我们所需要做的功,对沙子做的功既有用功;在分析二、三种方法发现对于桶、克服重力、动滑轮口袋等做的功是我们不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即额外功;最后引出总功,并且这三者的关系不言而喻。2、举例提问加深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提问,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各是什么,回答:提升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提升水桶做的功是额外功;二者之和为总功。再问:水桶掉进水井中去了,要把水桶打捞上来,水桶中带了一些水,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各是什么,回答:提升水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水做的功是额外功、二者之和是总功列举生活中的种种实际情况,学生体会并真正理解什么叫“我们需要做的功”和“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功”,进一步明确对三种功的理解。视学生理解程度可再举几个例子。2(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加深对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三个概念的理解。学生活动内容:将钩码提升一定高度活动方式:(1)直接用测力计将钩码提升一定高度,记下测力计的示数,计算此时拉力做功W1(2)用测力计通过滑轮组将钩码提升相同高度,记下测力计的示数,计算此时拉力做功W2学生讨论:(1)在以上两个过程中,总功、有用功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W1小于W2,他们的差值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值,教师总结:我们的目的是把钩码提升一定高度,所以直接提钩码的力所做的功,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将钩码提升一定高度,在将钩码提升一定高度的同时,还不得不对动滑轮做了功,此外还要克服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钩码提升高度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通过学生活动讨论、教师总结,进一步加深对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直观感受,对概念的理解更清晰成功建构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三个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区分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三个概念,是解决机械效率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采用构建概念?品读加深?情景感悟?跟踪提升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构建概念创设情景:班内男生扛大桶水上楼。提出问题:同学对大桶水做功了吗,这个过程中,人对桶和水做的功都是有用的吗,都是必须要做的吗,有没有我们不需要,而又不得不做的功,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思考,让学生以实际经验做依据,初步建立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三个概念体系。二、品读加深额外功和总功的定义:呈现有用功,利用机械工作的时候,对我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这部分功是必须做的)。对人们没有用但不得不额外做的功叫额外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叫总功。这三个描述性的定义,乍看起来通俗易懂,但要实际理解掌握却存在不小困难,为帮助学生区分清楚,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关键词:“有用”、“没有用”、“必须”、“不得不”。三、情景感悟准备器材:水槽、水、小桶、自制小钓钩学生实验:?模拟井中打水过程,从水槽中打水。?模拟打捞水桶过程,从水槽中捞桶。学生分组亲历实验过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