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高简介林如高兴趣小组一、林如高学术渊源(一)林氏族谱林如高,字光琛,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7月19日(农历六月初六)诞生于福建省闽侯盘屿乡大头村(今福州市仓山区盘屿乡)。其祖父为福州骨科名医林达年,父亲林邦勋。林达年为福州控鹤林氏第31世孙。据史载,其始祖林昙生五子,四子林游道。林游道生林涛、林洋二子。林涛生林哗、林益二子。林益之孙林延皓,于唐末随王审知人闽。后王审知为闽王,林延皓则为闽王亲信,官拱宸、控鹤都指挥使,负责福州城外的守卫,功高显赫。后因盘屿、吴山一带有“山水之美”,遂娶福唐长寿里柯氏为妻,定居吴山乡,繁衍生息,其后裔称控鹤林氏。王审知逝世后,其次子王延钧称帝,改名为王嶙,国号大闽。王延钧腐败无比,被其长子王继鹏所杀。王继鹏改字为王昶,即皇帝位。皇城使李仿不服,阴谋造反。王继鹏急请林延皓人宫商量对策,伏兵宫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死李仿,保卫福州城臣民的安全。但林延皓急流勇退,不受封爵,回吴山乡隐居不出,对儿子们说:“吾国同忾相仇,祖德不诏,敢知否?汝虽荷世赏,姑宜以荣进为戒,吾子孙必有昌者也。”林延皓生子林通。林通生四子,长子林经,迁居仙岐,称“仙岐派”;次子林总,仍居吴山,称“吴山派”;三子林绍迁福清东瀚,称“东瀚派”;四子林续,迁长乐上店,称“上店派”。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林延皓的第七世裔孙林随(林总六世孙)由吴山迁盘屿,仍称“吴山派”。林达年为“吴山派”林总的后裔,年轻的时候,经常到盘屿乡的后山耕山为园。这座山称“高盖山”,虽不很高,海拔仅有202米,却是福州城第二座案山,有三峰九岛之胜。相传汉时有徐登在此修炼,后人永泰高盖山蝉蜕升天,所以山上有仙坛。绝顶有池日青龙池,俗称天池。有峰称徐女峰,相传徐登的第三女采苦参服食于此,所以又名苦参山。此外,山上还有一溪,称桃花溪。元时有陈忆翁在溪畔种桃数百株,每至春时,眠食其中。明代福州才子郑善夫有诗咏:“此13经过高盖下,忽忆去年高盖峰。只见黄花似往13,那堪衰鬓向秋风。烟霞不断重阳路,勋业献题三径松。旧国萧条岁复晏,布袍芒履意何穷!”山上有鹤巢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5年)。到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嵩山少林寺和尚被遣散南下入闽,创立“南少林”。南少林的传人铁珠和尚主持鹤巢寺,传授少林功夫和骨科医术,以后世代相袭。林达年采草药时经常在鹤巢寺休息,与寺里的长老遂成深交。长老便把骨科医术悉数传给林达年。林达年又传给儿子林邦勋等人,遂成名满福州城的林达年骨伤医科世家。(二)行医历程林如高(1888-1986),福建省福州市盘屿乡人,著名中医骨伤专家,生前曾任中华中医学会福建分会常务理事、福州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科顾问、福州市林如高正骨医院名誉院长等职。盘屿位于闽水江畔,高盖山麓。清代高盖山上建有妙峰寺、鹤巢寺,由擅长武术的少林高僧主持,迄今妙峰寺内尚保留有几座酷似河南嵩山少林寺的高峰塔墓。清代道光年间,盘屿出了个英俊少年,身材魁伟,天资聪明,拜少林高僧铁珠为师,练就一身好武艺,尤其以“金狮拳”闻名遐迩,冠魁闽中,他就是林如高的祖父------林达年。在习武同时,寺僧还传授正骨治伤秘法,林达年潜心学习,并通读历代骨伤经典著作,打下牢固的医学基础。林达年青年时代结识一位游方老郎中,因老郎中无子酮,见林达年为人忠厚老实,遂传授其丰富的伤科医疗经验,并馈赠其平生所藏的医书,使林达年的医术更加成熟、精湛。1884年中法海战在福州马尾港爆发,林达年出自爱国义愤,立即乘船奔赴前线,奋勇抢救我军受伤官兵。1902年,福建总督在福州跑马场从马背上跌下,致左大腿骨骨折,特请林达年就医,经整复固定后,疼痛顿消,总督大悦,特备宴招待大夫,须臾林达年起身告辞曰:“天色已迟,城门将关,容吾出城。”总督说:“不必挂虑,宴罢送你回府。”即令解除宵禁,城门敞开。此事在福州城迅速传开,一时成为佳话,名医林达年也家喻户晓。林达年生有五子,均学正骨疗伤之术,悬壶济世,亦颇有名声。五子林邦勋为人诚实厚道,医术精良,受乡里爱戴。1888年6月6日林如高出生于福州市郊盘屿乡大头村,他自幼聪明好学,祖父林达年视其为掌上明珠。林如高15岁时私塾结业,遂跟随祖父林达年学习正骨技术,林如高热爱中医学,老祖父又耳提面命,悉心传教,经过几载刻苦努力,林如高深得家学真传,医道与日俱增,继承了一整套独特的正骨技术与祖传秘、验方,成为小有名气的青年大夫。1913年祖父林达年病逝,临终时拉着小孙子的手嘱咐说:“医道万千,唯德最重,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并将珍藏的秘方、验方交给林如高。林达年病逝后,林如高继续随父亲林邦勋行医,但没过几年,林邦勋积劳成疾,于1918年亦逝世了。从此林如高继承先祖的遗志,挑起医疗工作与家庭生活的重担。林如高不仅有高尚
林如高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