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定慧寺历史沿革学习辅助网寺历史沿革苏州定慧寺位于古城苏州凤凰街定慧寺巷,环境幽静,自古以来名人荟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雄宝殿前两棵古老的银杏树默记着定慧寺的苍桑变迁。世纪之交,定慧寺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政府和佛教界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今天的定慧寺,西依凤凰街,车水马龙,一派现代气息;東邻苏公弄,曲径幽深,唐宋古韵犹存。山门前的定慧寺巷,巷因寺而得名。巷内的人们每日伴着定慧寺的晨钟暮鼓,作息起居,虽身处闹市,却是难得的怡然恬静。在这方水土,定慧寺犹如一位禅僧,带着唐宋遗风,向我们走来,走进我们的生活和心灵,带给我们平和与安详。走近定慧寺,便可深深感触到姑苏历史脉搏的跳动;品味定慧寺,方可知苏州不愧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历史沿革东汉年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但由于当时处于初始阶段,佛教的影响还未及于江南,),东吴才开始修建仅盛于中原腹地一带。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三国孙吴赤乌年间(238-251寺院,苏州的人们才得以听闻佛法。随着历史的变迁,我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南移,苏州作为一个经济文化重镇突显而出,一个显著的标志便是佛教文化的兴盛。特别到了唐朝时期,由于李氏奉行较为开明的宗教政策,历代帝王也多尊奉佛教,加上唐王朝的繁荣的经济,高度发达的文化,佛教在这时也发展到鼎盛阶段,江南兴佛筑寺也已蔚然成风,苏州尤为典型。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吴门名流盛楚创建了"般若院",这便是今天定慧寺的肇始源头了。唐朝末期,朋党相争,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般若院在这场历史的变动中遭到严重的破坏,兴于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镠治苏时(907-931)得以修复,易名为"罗汉院"。北宋太宗雍熙年间(984-988),郡人王文罕兄弟出资重修原有的寺院,增建殿宇,于是始有西方院和有藏院。王氏兄弟并添建了东西两塔,相互对峙,即现在的双塔,因此罗汉院又俗称"双塔寺"。双塔为七层八角楼阁仿木结构砖塔,东西并立,形式、结构相同,。塔剎约占塔身全部高度的1/4,这在我国楼阁式古塔中仅此一例。腰檐微翘,翼角轻举,外观玲珑秀丽,乌瓦黄墙与赭红色的砖结构柱额斗拱相映成趣。北宋至道元年(995),宋太宗"敕赐御书四十八卷",次年,罗汉院改名为"寿宁万岁禅院"。天禧初(1017-1021)西方院与寿宁万寿禅院分开,称"定慧禅院",这即是定慧寺的前身。元朝时期,定慧禅院再次被毁坏,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修,明正统时(1436-1449),苏州郡守况钟重修了大殿,并改定慧禅院?quot;定慧禅寺"。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里人唐尧仁出资重修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及弥勒殿。道光元年(1821)里人胡珽再次重修。然到了咸丰时期,内忧不止,外患频仍,定慧禅寺再一次毁于战火。同治三年(1864),本修法师募资重建,民国十五年(1926)僧灵馨募资重修,定慧寺才得以遗存至今。但后经战乱,定慧寺又遭劫难,大部份建筑毁于一旦,仅存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且均已残破不堪。1958年定慧寺被苏州市第七塑料厂占用为厂房至今,唐宋遗风已荡然无存,古寺建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二、文化遗韵回顾定慧寺的历史,姑苏城的步履蹒跚也可管窥一斑了。然而定慧寺与苏州血脉还有着更深的渊薮。历史虽暗淡了往昔的辉煌,铅华洗尽,沉积下来的却是一段佳话,半缕浓香。一代
苏州定慧寺历史沿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