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1.doc.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江苏省江都市武坚中心小学张文虎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这就好比作战前的敌情分析,敌情不明是不可能有效地消灭敌人的。有的教师也知道审题的重要性,但在教学时,却不能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选用与之相匹配的审题手段,不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致使学生在不知题中说的是什么的情况下,胡乱地将题中某两个数用一个运算符号连接起来。至于求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全然不顾。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由于经常错而畏惧解答实际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本文拟举一些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方法,供同行们教学时参考。
一、重视读题,促使学生融入题境
一个演员在台上表演时,如果不能深入剧情,是不可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也不可能将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同样,如果想要解决问题的人,只是就题读题,置身于题目陈述的事情之外,是不可能正确解决问题的。如果在审题时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把自己当做是当事人,理解题意的效果肯定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读题、理解题意、融入题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话式
现行教材呈现内容的形式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图文式。例如像三年级上册第47页的第7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苏教版(以下都是这一版本)题目如右图】, 不少学生将算式列成“18-6”就算是解答“两人一共割草多少千克”的问题了。造成这样的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读题时没能融入到题境中去,没能准确地理解题意所致。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题意后,指派男女生各一人用对话的形式将题意表述一遍,这样使学生有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或就是他们自己做的感觉,理解题意自然深刻。
2、复述式
复述是语文课常见的形式,之所以常用,是因为它能促使学生理解课文大概意思。有经验的教师将它移植到数学课上,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教学时,例题或习题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学生读后(可根据年级的高低和题意的复杂程度确定给学生的时间),关闭多媒体,让学生复述题意,促使学生在读题时就去仔细地理解题意。复述时不要求学生把题中的每一个数都能说准确,只要将题中意思说清楚就行了。
3、转换式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读了好几遍,还是找不到解题方法。这往往不是学生不会,而是学生不能将生疏的问题转换成自己熟知的问题去解决。如三年级上册第40页第6题(下图): “从熊猫馆到老虎馆走哪条路最近”,如果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去回答,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一旦让学生写出解题过程,部分学生就会傻了眼,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如果教师帮学生将这一问题转化成“这三条路中哪条路走的米数最少”,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一是从三条路的长短进行比较;二是要求出每条路的总米数。如此的转换使原本含糊不清的(应该说是学生难以理解)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学生解答时就毫不费力。
再如像:“小红从家到学校,平均每分钟走60米,9分钟可以到达。小红从家到学校有多少米”。像这种略有“拐弯”的题目,教材中随处可见。学生起初理解题意时并没有想到小红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与小红行的9分钟有联系,这时的教师可以追问:小红从家到学校行了几分钟?求“小红从家到学校有多少米”,换句话可以怎么说?从而实现问题的转换,学生的解答就不成问题了。
二、仔细看图,找出题中隐蔽条件
现行教材中的图文表述题,有时不将所需要的条件

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1.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uhl091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3-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