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思考
何稀翎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广东广州 511450)
摘要:高校体育在培养新型全面人才的素质教育中,越来越表现出其独特的作用和地位。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对于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培养体育兴趣爱好,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锻炼也是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衔接的重要基础途径。
大学体育改革如何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是新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结合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学会锻炼、学会学习、学会自我发展形成自我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健词:大学生体育能力;自我体育锻炼;科学锻炼
高校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这一时期的教学必须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能力,培养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意志和习惯。
一、培养、激励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是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前提条件
(一)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时机与对策
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既要考虑从目的性教育入手,也要从满足学生个体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并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把握积极因素。从学生的近期学习目标来看,是做到“三好”,而身体好可以促进学习好、工作好;从远期目标分析,学好体育知识与技能,练就健康身体有利于应对社会各种激烈的竞争,可为将来从事的事业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使生活的质量更高。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积极锻炼的兴趣要把握时机,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态环境时,即体育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他们的理想、追求、热情发生共振以及学生的体育需求得到满足的时机是建立浓厚兴趣的最佳时机。
;
;
,让学生有亲身参加活动的机会,体会运动后的感受和乐趣;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说明体育锻炼,增进健康与学习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增强学习体育、锻炼身体的信心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
,激发学生观赏、参与、评论比赛的兴趣并产生亲身体验锻炼的欲望;
、考评、竞赛、演讲等活动,鼓励更多人参与活动,并在参与中体会成功后的喜悦和乐趣,激励更加激烈的锻炼和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动机。
,提高学生欣赏比赛的品位和对体育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在体育兴趣的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理有据,切忌空洞说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能单靠一时一事,应贯穿体育教学及其它体育活动的过程和始终
(二)注重学生的体育情感体验
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爱好是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形成的,除取决于对体育运动正确认识、明确锻炼目的、周围环境的运动氛围等主客观因素外,关键在于学生个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情感体现,即个体能否充分体验到运动乐趣,能否有愉悦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能否产生重复再运动的欲望等。
(三)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学生所喜爱的运动,刺激性比较大的体育项目,则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可激发他们自觉地去模仿去练习。因此,要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对培养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思考能力培养体育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