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idMajidi马基德·马基迪 “要做一个艺术家,首先要做探险家,发现然后理解生活。——马基德•马基迪 20世纪末,伊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引起注目。可以说,他们的电影是把西方电影意识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结合的最为自然和成功的。几年来以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兵团日趋壮大,老、中、青几代导演同时在国际影坛熠熠生辉,共同造就了伊朗电影辉煌的今天。 似乎一夜之间,一部名为《小鞋子》的伊朗电影在全世界的影迷中争相传播,它的导演就是马基德·马基迪。马基德·马基迪是继阿巴斯后迅速崛起的另一位极具国际影响力的伊朗导演,算是伊朗第三代导演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生卒:1959年出生于伊朗德黑兰。 生平:l 早年:Ø 出身于中下阶层,小时候家里贫苦。Ø 十二三岁的时候参加了演艺活动,学习表演。Ø 十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Ø 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加入了政府伊斯兰文化指导部的艺术部门。l 入行:拍纪录片、作演员Ø 在毕业于戏剧艺术学院表演专业以前,就参与过业余电影的制作。Ø 大约25岁的时候(80年代)开始拍摄自己的实验短片和纪录片。Ø 担任过许多伊朗电影的演员,其中,他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在马克马巴夫MohsenMakhmalbaf的多部作品中担任主角,包括传奇神话故事《战胜魔鬼》Este'aze、社会片《两眼双盲》、政治电影《抵制》Boycott,受到了不少熏陶,使他对不同类型的作品有相当程度的认识,而马克马巴夫对于乡野传奇近乎天马行空想象力,以及擅于利用影像制造出强烈戏剧张力的手法,对于日后虽然投身于极简风格的马基迪,在叙事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影响。l 导演:出手就成为大师Ø 1991年开拍第一部剧情片《手足情深》Baduk,这部作品描述一对失去父亲的兄妹不幸遭人口贩子暗算而分开,妹妹被卖到巴勒斯坦,哥哥被迫在边境干着走私的勾当,期待有一天能找到妹妹。这部作品大胆地探讨尖锐的社会问题(包括儿童福利、人口贩卖与走私),却以兄妹间坚定的手足情感做为影片重心,获得了伊朗当地很大轰动,首度获选1992年戛纳影展导演双周放映。马基迪随即成为伊朗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Ø 1996年他执导《继父》Pedar使亲情与家庭的意义,有了动人宽阔的解释,让马基迪迅速成为国际影展的明日之星,更荣获了若干影展上的大奖。Ø 1998年在伊朗青少年发展中心的资助下,导演了著名的《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TheChildrenofHeaven比许多伊朗儿童电影更引人入胜,主要是因为导演出色的技巧,让故事充满推波助澜的情绪张力,横扫伊朗票房和众多电影节。让美国人也趋之若鹜,不仅拿下亮丽的票房,更史无前例地代表伊朗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后虽因为政治原因最终在竞争中惜败于《美丽人生》LaVitaebella,但在其他国际影展却屡奏凯歌,扩大了伊朗电影的国际影响力,马基迪迅速成为伊朗人心中的民族英雄。Ø 1999年马基迪带着他的《天堂的颜色》TheColorofParadise再次在蒙特利尔电影节上夺取大奖。Ø 2001年,9·11事件后,被
马基德•马基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