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开创了离子束生物工程新领域。在安徽省重大科技攻关“控失型专用复合肥的研制和产业化”()、安徽省发改委“控失化肥产业化预研”、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化肥控失机制及其肥效和损失途径研究”和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重大基金“巢湖富营养化水体污染控制、修复、监控关键技术”等研究中集成创新,提出从源头上消减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化肥控失概念,应用国家攻关项目“离子束应用技术研究”(2001BA302B)和863“离子束植被改良与新材料联用治沙技术”(2002AA327070)成果——壳聚糖、生物表面活性剂和保水剂等材料,通过物理化学改性,研究它们与化肥养分相互作用,创制了化肥控制流失新技术和新产品——化肥控失剂,由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其产业化。:应用领域:技术应用于化工领域中环境友好、高效新型化肥的创制,重点解决化肥养分流失和挥发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技术原理:对植物(包括蓝藻)而言,不管营养从哪里来、以什么形式供给,能被吸收的都是以无机盐离子的形态出现。这种无机盐分子的尺度与水分子属同一个量级,容易流失和挥发。项目创制了一种控制化肥养分损失的添加剂——化肥控失剂。其原理是:在水相中,一种经过物理化学改性的天然纳米材料——凹凸棒晶,通过氢键、范德华力和粘滞力与化肥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微纳尺度的互穿网络,‘放大’了化肥分子的空间尺度而被土壤截留,“定植”在植物根系周围,通过植物自吸收方式为植物提供足够的养分,保证整个生长期对养分需求,富余养分留存在土壤中,可供下季作物继续吸收利用。化肥养分控失剂是一种无嗅、无味、无毒的固体粉末,-(g/mL),细度≤150-200(目);有一定的吸水性,遇水呈絮状,膨胀倍数≥3。所用材料为绿色环保、自然降解的有机或无机物,长期施用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具有保水松土、固养蓄肥、节肥减排,在增产增效基础上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化肥养分控失剂性能指标由下列性质和参数表征:(一)添加量与投入/产出比:化肥中控失剂添加量为5—8%,等养分成本仅增加3%-5%。控失肥减量15%-20%(折氮)不减产。大规模施用以减量10%计,用户产出/投入比增加5%-7%。(二)控失率:控失剂与化肥复配,30cm沙土柱淋溶数据:氯化铵、%%,%,%;%、%%。单质化肥和复混肥中添加控失剂均有一致的趋势,其中控失剂对钾肥的控失效果更加明显。(三)生产工艺和生产线:设计和创建了国内第一条年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的控失剂生产线。生产线包括原材料物理化学改性、自动精确配料混料等工序。现场基本无粉尘外扬,安全环保。生产线的建成除基本满足现阶段市场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为控失剂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设计和生产工艺企业标准。控失剂产品企业标准(二代)已通过省级备案。(四)市场:控失剂市场应用是化肥企业。化肥企业生产控失型化肥工艺简单,不需建造专用生产线,基本上是在原造粒生产线上添加控失剂。控失型化肥圆盘与转鼓造粒,喷浆和高塔造粒规模化生产均获得成功。(五)肥效:三年五季对主要农作物的肥效试验示范表明:控失型化肥具有肥效期长、养分利用率高、增产幅度大、施用方便、节约工本等优点,可以提高氮素利用率6%-13%。与普通化肥相比,等养分增加产量10%以上,是一种既可以用于大田作物,又可用于中高档经济、园艺作物的新型肥料。(六)环境效益:地表径流氮、%、渗漏流失减少50%。化肥施入土壤NH3挥发减少17%-32%。可以大幅消减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35%,大部分通过径流、渗漏和挥发等途径损失掉。流入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蓝藻频繁爆发的严重后果;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硝酸盐超标,是稻作区居民肠胃疾病甚至肿瘤高发的元凶;化肥分解释放的氮氧化物是极端的温室气体分子,一个分子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10个CO2分子释放的能量。国内外先进化肥的研究有80多年的历史,具有代表性的是缓/控释化肥。缓/控释化肥是指能减缓或控制养分释放速度的新型肥料,化肥利用率高。国内外缓/控释肥料产量、消费量都在稳步增长。因其成本价格太高,主要用于非农业领域,是名副其实的“贵族肥料”。缓/控释化肥没有触及释放了的、未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流失或挥发问题。而控失化肥主要是控制化肥养分在土壤中的迁移速率和向大气的挥发速率。二者针对的科学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技术原理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相同。、先进性:(
鉴定会议议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