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萧红作者:徐明华主题类号: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献号】1-865【原文出处】团结报【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00706【原刊页号】?【分类号】J3【分类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0008【标题】鲁迅和萧红【作者】徐明华【正文】1934年10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里,她立即引起鲁迅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青年作家萧红。萧红(1911—1942),原名张,?莹,笔名悄吟、萧红等,黑龙江省呼兰人。她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对封建剥削家庭深怀不满。1929年考入哈尔滨第一女中。1930年当萧红二十岁时,由家庭作主出嫁停学。她为反抗包办婚姻,几经周折,逃往哈尔滨,从此开始流浪生活。在萧军的鼓励下,于1933年开始创作小说,与萧军合集自费出版短篇小说、散文集《跋涉》,从此,开始了她在文学事业上的跋涉。东北沦陷后,萧红和一切爱国青年一样,再也无法忍受亡国奴的生活,于1934年6月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到青岛。这时萧红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继续创作中篇小说《生死场》,于9月脱稿。她从朋友那里知道了鲁迅的通讯处,急切希望鲁迅给予指导,就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请鲁迅指点创作的方向和阅读她的作品,等待着伟大园丁的栽培。鲁迅很快就复了信,这给萧红带来了无限的勇气和希望,像夜雾茫茫的大海上射出来的一线灯塔的光芒。她怀着激动和希冀的心情,把已经出版的《跋涉》和抄好的《生死场》原稿寄给了鲁迅,希望得到鲁迅的批评和指导。不久,萧红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这是萧红短促生命中的最大转折,也是她成为作家的起点。到了上海,鲁迅成了她唯一的亲人和依靠。鲁迅对萧红的关怀首先是在创作上。萧红初到上海时人地生疏,缺乏生活来源,一时使萧红为此烦恼焦急。她在一封信里半开玩笑地请求鲁迅用教鞭鞭她,鲁迅却风趣地复信说:“我不想用鞭子去打吟太太,文章是打不出来的,从前的塾师,学生背不出书就打手心,但越打越背不出,我以为还是不要催好。如果胖得像蝈蝈了,那就会有蝈蝈样的文章。”鲁迅还在另一封信中安慰、开导萧红说:“一个人离开故土,到一处生地方,还不发生关系,就是还没有在土里下根,很容易有这一样情境。„„我看你们的现在这种焦躁的心情,不可使它发展起来,最好是常到外面去走走。看看社会的情形,以及各种人们的脸。”鲁迅告诉萧红,写不出来不要硬写,不要焦躁,希望她多多接触社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物,把自己的思想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会写出作品来。为了让萧红很快熟悉上海的环境,鲁迅派叶紫作她的向导,为她引见左翼文坛领导人茅盾,为她介绍了左翼作家胡风、聂绀弩作朋友,使萧红自觉地成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队伍中的一员。鲁迅还抽出许多时间,力所能及地为她向刊物推荐作品。据许广平回忆:萧红写的稿子不但给介绍到陈望道先生主编的《太白》,还介绍给郑振铎先生主编的《文学》,有时还代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璧先生那里,总之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推荐出去。为扩大萧红的国际影响,鲁迅还把萧红及其作品介绍给鲁迅的美国朋友史沫特莱和斯诺,日本朋友鹿地亘。尤其是鲁迅对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更能看出鲁迅对萧红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鲁迅收到《生死场》稿子时,开始断断续续地看,由于原稿是用薄绵纸复写的,字迹又小又密,鲁迅又需在夜间灯下看,使鲁迅很难卒读。许广平曾对萧军说
鲁迅和萧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