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职业暴露与防护一、护理职业暴露一、护理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在为病人的护理活动中,经常暴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即---职业暴露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还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如:光、热、电磁辐射等及工作压力的影响。二、二、护理职业暴露护理职业暴露环境危险因素环境危险因素1、生物危险因素:主要指细菌、病毒,通过病人的呼吸道、排泄物及血液污染环境,医务人员受到感染。2、化学因素: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化疗药品,如:氯制剂、醛类、细胞毒类化疗药等。3、物理因素:主要有X线、微波、超声波、紫外线等及锐器切割伤、针刺伤等。4、运动功能性因素:护理工作中由于负重过度、搬病人用物用力不当、不正确的弯腰造成肌肉骨骼损伤、超时静立、走动引起的静脉搏曲张等。5、社会心理因素:护士工作责任重、精神压力大、节奏快、生活缺乏规律,容易患身心疾病,如:胃病、高血压等,并且病区普遍存在护士编制少、工作量大、超负荷的工作、病人对护理服务要求逐日提高,医疗纠纷的增高,给护士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害。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频率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频率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接触致病因子的频率高于普通人群,2003年SARS引起医务人员发生的院内感染是普通人群的2倍,%为医护人员,位居各职业发病率的首位,%,其中护士占67%,国内外学者调查发现,临床医务人员HBV、HCV、%,比普通人群(%)明显高,我国某医院调查证实,%。1、血源性传染疾病2、血源性传播疾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3、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4、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后的处理四、四、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暴露与防护暴露与防护1、血源性传染疾病①乙型肝炎(HBV)---我国是乙肝高发区,,HBV总感染率高达60%。②丙型肝炎(HCV)---感染率一般为3%,接触血液的护理人员感染率高达50~60%(普通易感),国外学者研究,HCV传播途径50%可通过血液,10%通过性传播,40%传播途径不明确。③艾滋病(HIV)---自1988年以来,国外HIV感染的医务人员已超过60人,我国同样面临职业感染危险,近年来我国各地护士HIV职业暴露的情况不断发生。幸运的是,目前尚未有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的报道,但存在极大隐患,特别无症状、无阳性体症的感染者对我们威胁更大,护理人员要提高警惕。2、血源性传播疾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①病人血液中含有致病因子,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感染的机率较高,血源性致病因子对医务人员传染常发生于锐器和针刺损伤皮肤粘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多发生于护士,其次是检验科人员及医生。②医疗、护理活动中一切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包括注射、采血、输血、手术、内镜、透析及各类标本的采集、传递、检验及废弃处理过程均可造成职业性感染,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因针刺或损伤接触污染的血,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的危险性为3~10%,~%,护理职业感染HBV危险性明显高于HCV、HIV。3、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①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将每一例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的物品对待,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②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污染器械分类消毒后洗刷、一次性器械无害化处理。③做好个人防护---操作时,衣帽整齐,戴口罩、手套,接触血源性传染病人时带双层手套,若血液、体液有可能溅到面部还需带防护镜,接触病人后,流水洗手,用过的针头放入利器盒。④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注射乙肝疫苗,若皮肤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服用高效抗艾滋病毒疗法。
职业暴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