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南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行测常识部分
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几种情形是行测常识部分、公共基础知识的常考知识点。欺诈、胁迫、趁人之危、重大误解及显失公平的五种情形如何理解,可撤销民事行为,是指欠缺有效条件,当事人依法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变更或撤销的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几种情形:、胁迫、趁人之危实施的未损害国际利益的民事行为;;。中公教育专家根据《民通意见》的规定,通过具体实例做以说明,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民通意见》第68至72条对五种情形进行了规定:
,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保持沉默者),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附例:乙欲租甲的房屋,甲提出:“租金每月10000元”,乙嫌贵,不同意。甲就骗乙说:“如果你租我的房,我作作工作,让我女儿小龙女嫁给你。”于是甲、乙签订合同。后乙得知,甲的女儿小龙女早在一年前已经嫁给郭靖。甲的欺诈使乙产生动机错误,并因此错误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甲的行为构成欺诈。乙有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一年内撤销该租赁合同。
、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
附例:甲有一套房屋,无意出卖。乙找到甲,要求购买该房屋,被甲拒绝。乙告诉甲,若甲不同意出售房屋,就天天用针扎甲的相片。甲迷信,答应将房屋出售给乙,双方签订买卖合同,且办理了过户登记。胁迫须使对方陷入恐惧。判断是否陷入恐惧采用主观标准,只要受害人陷入恐惧,理性第三人是否会因此陷入恐惧则在所不问。此例中,应认定符合胁迫的构成要件。
,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
附例:甲的儿子患重病住院,急需用钱,某乙趁机表示愿意借给甲2000元,但半年内需加倍偿还,否则以甲的房子代偿,家表示同意。乙利用对方处于危难之机,迫使对方做出不真实意思表示,且严重危害了甲的利益,甲乙这几件的借款合同因乘人之危而可撤销。
、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
2014年湖南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行测常识部分.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