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内经》形成的时代,天文学与医学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内经》把人作为小宇宙,和天地大宇宙一样来看待,而大小宇宙之间互相影响,人体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等的规律都与天地日月相应。古代医学界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纪,中悉人事”。我们要继承发掘祖国医药学遗产也必须了解一些古代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七曜亦作“七耀”、“七燿”。又称“七政”。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金星因比其它星明亮而叫明星。因光色银白而叫太白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木星又称岁星。古人认为该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故用来纪年,每运行一次为一年(岁)。水星又称辰星。应当注意的是先秦古籍的“水”往往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即室宿)。,又称荧惑星。注意:先秦古籍中的“火”往往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即心宿)。土星又称镇星或填星。《素问·金匮真言论》、《气交变大论》、《六元正纪大论》等篇,均提及五星,但不称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而是称太白星、岁星、辰星、荧惑星、镇星等别名。都与五行或五色、五脏等相配,其运动规律也与五行生克相应。、二十八宿亦称“二十八舍”、“二十八次”。古代天文学家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把周天黄道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以东方苍龙为例,“角”象龙角,“氐、房”象龙身,“尾”象龙尾。以南方朱雀为例,从井宿到轸宿看成一只鸟,柳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鸟嗉、翼为羽翮。这和外国古代把某些星座想象成某些动物的形象,如大熊座、狮子座等类似。“星宿”是表示邻近若干颗星的集合,并不是指一颗星。如角宿是两颗星,心宿是三颗星,井宿是八颗星,翼宿是二十二颗星。《内经》中的运气学说也同样应用了二十八宿坐标法。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一、古代历法常用术语(一)朔望月我国古代将月亮盈亏的变化叫“月相”,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个月。因古人把每月初一叫做“朔”,每月十五叫“望”,故现代称之为“朔望月”。(二)太阳年最初大概是由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这种周期与寒暑往来的周期紧密相联,又恰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相同,所以现代天文学家称其为“太阳年”,又叫“回归年”。古人所谓的“岁”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的“回归年”。《内经》中“岁”的概念也是以“回归年”为主的。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素问·阴阳离合论》:“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三)阴历全称“太阴历”,是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主要特点: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历月的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月份也和四季寒暑无关。(四)阳历全称“太阳历”,是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主要特点:年的长短依据天象,平均长度约等于太阳年,月的长短则人为规定,和月相盈亏无关。
5.古代文化常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