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与结算审价反作弊 工程结算中“作弊与反作弊”,这是永恒的主题。结算资料多少会注水,审价人员总要核下来些。有时,对量审价完全变成了躲猫猫游戏而无谓地浪费宝贵时间,也无端增加社会交易成本。对施工方来说,想在结算如何做得更隐蔽,让审价人员发现不了。而审价方也在不断提高反作弊技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何能发现送审中的水分,这可是更高级的技术。一、水分的由来在结算中加水分绝不是造价人员的本意,造价人员不是天生就喜欢造假,造假也需要付出脑力时间等成本,一般是雇主、老板、委托方要求高估冒算,并且施工单位可能把多算到钱作为考核预算员的最重要指标,能多算到钱的就是有本事的标志。作弊也不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有问题,而是为了生存,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为从业人员,要想长久做下去,恪守职业道德是必须的,但残酷的现实是如果坚持自己的原则往往面临多方面的压力。难道造价行业成为“造假”产业?另外,就是出于这样的侥幸心理,如果不被审价人员发现就可蒙混过关,即使被审价人员核减掉也最多多付些审价费。而这些审价费相对于多算到的钱是“微不足道”。当审价费足够诱人时,审价人员也会手下留情的。如果不加水分,那么,多算到钱的概率几乎为零,核增的希望更渺茫。相互权衡,加水分还是划算的。还有,就是行业潜规则,你不在送审造价中加些水分,审价单位的审价费就得大打折扣,你不加水分审价人员可能还不高兴,这既体现不出审价人员的水平,也影响审价单位和审价人员的绩效和收入,所以大家都心知肚明,相互默契,加水分也就等于给审价单位变相行贿。国外肯定不是这样操作的,这种制度设计只能增加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损害投资方业主甲方的利益,增加从业者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二、作假的道德分析追究这个问题的背后深层次原因是,道德沦丧,人心不古,没有价值底线,制度有缺陷。人们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沦为经济动物,毫无人文精神,这是一种变异的、偏离正常状态的价值观。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作假呈普遍性趋势,作假手段和技术也越来越高明,让人防不胜防,整个社会都堕落了沦陷了溃败了,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败坏过。当下中国人的灵魂是需要拯救和救赎的。不过,即使我如此强调职业道德,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人非圣人,人性是是弱点的,道德靠不住,更需要用制度去约束。有人认为古人道德水平高,好像也不一定,古人也有人相食,杀人放火盗窃等案例很多。关键是古代社会比较简单,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宗法社会,乡绅文化,作奸犯科的机会要少,如没有现在的造价专业,没有现代社会复杂。这不能说道德比制度重要,虽然现在法律条文多如牛毛仍不能减少人们的犯罪,但没有法律制度就更乱。三、反作弊技术探讨作弊是一种自欺人的做法,可能骗过低级用户,稍精一点的难逃其法眼,基本失效,虚假的就是虚假的,假的真不了。审核别人的文件一般有两种模式:1、在送审文件上直接进行修改。2、结算文件和自己做的文件,进行对比。两种模式各有千秋,前者可以节省时间,但审价粗放,审价质量难保证。后者按部就班,时间精力消耗较多,但心中有数,较能控制质量。有时也穿插使用,如主体部分自己做一遍,从而大方向控制住,而对总造价影响不大的零星部分可以在送审文件上审核。作为审价方,要想把一份结算中的水分全部挤干,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笨的,也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再做一遍,自己建模,自己套项,这样才能从计算结果中,比较出工程量的差异、主材
BIM与结算审价反作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