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学中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文学书籍的能力。那些花花绿
绿的图画故事书,已很难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了;但他们也啃不动大部头的
文学名著。为了适应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对文学书籍的兴趣和逐步培养他
们的阅读能力,我们编辑了这一套“中年级文学名著读本丛书”。
这套丛书打算先出本,选取了流传最广的中国和外国的一批文学名
著。我们在改写、节编时,注意了内容的取舍和篇幅的长短(一般每本在四
五万字左右,篇幅长的分上下两册出版)。照顾到中年级同学的知识水平和
阅读习惯,丛书还比较紧密地配合课堂语文教学,在正文的每个章节之后,
特意专门撰写了题解,还附有作提示用的阅读思考题,供同学们参考。这可
以帮助小读者提高对文学名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这是我们想更好地为
读者服务所作的一点努力,也是一种尝试,期待着广大的读者以及教师、家
长和有关专家提出意见,帮助我们改进工作。
编者
苦儿流浪记
养父和养母
我长到岁那年,才知道自己身世的一个秘密:我是个捡来的孩子!
在这以前,我一直以为她——巴伯兰妈妈,就是我的亲生母亲。每当我
哭鼻子的时候,她就疼爱地把我搂在怀里;晚上我上床睡觉,她都过来亲亲
我;天冷了,风雪吹打着窗户,她常待在我的身边,用手焐我的脚;夏天,
我去放牧遇到雷雨,她一定会跑来接我,撩开裙子盖住我的头⋯⋯多好的妈
妈呀!怎么会不是亲的呢?
这还得从我的养父巴伯兰说起。我童年生活过的那个村子,叫夏凡侬,
在法国中部,可以说是最贫穷的地方了。土地太贫瘠,可耕地又少,许多人
只好出外谋生。巴伯兰也一样,去巴黎当了泥瓦匠。他很少回家,我记事以
后,从没见过他。隔些日子,他会托回村的同伴捎个口信给妈妈:“大嫂,
您丈夫身体挺好。他给您带了点钱来。”每次都这么几句,而巴伯兰妈妈也
就满足了。
可是那年的月,来捎口信的人说的跟以往大不一样了:“大嫂,我给
您带来个消息。不过,您千万别着急,别吓坏了⋯⋯”
“我的主啊!”巴伯兰妈妈合起双手惊叫了一声,“他一定是出事了吧?”
“是的。您丈夫受了伤,命是保住了,可残废了,住在医院里⋯⋯”
原来,有一天,巴伯兰正在干活,脚手架突然塌了,把他砸在下面。本
来他可以得到一笔抚恤金,可包工的说他不应该站在出事地点,拒绝发给他。
“真倒霉,可怜的巴伯兰。”来人唉声叹息地说,“您丈夫一分钱也没
得到,他要和包工的打官司啦。”
“打官司?那要花一大笔钱吧?”
“是要花钱,可如果打赢了,钱也就有了。”
这以后的几个星期,巴伯兰常有信来,催着寄钱去。最后一封信甚至说,
要是凑不足钱,就把奶牛卖掉。
只有在乡下生活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卖奶牛”意味着什么!奶牛是农
民的心肝宝贝。一个家不管穷到什么地步,只要还有头奶牛,就不会挨饿。
奶油可以做汤,牛奶加上土豆可以充饥,而奶牛只吃田野里的青草就行了。
可现在有什么办法呢?只有把奶牛卖了,才能帮助巴伯兰治病,打官司。我
眼睁睁看着我们的“路赛特”被牛贩子牵走了,心里真是难受。从此,我们
和牛奶黄油告别了,早上啃干面包,晚上吃土豆蘸盐面儿。
狂欢节到了。巴伯兰妈妈为了让我高兴,说什么也要做一顿鸡蛋薄饼和
炸糕给我吃,就象有“露赛特”在的时候那样。她东家借点牛奶,西家要块
黄油,还弄了点面粉、鸡蛋和苹果。晚上,她把煎锅放在火上,又挑起一小
块黄油放在锅里。黄油熔化了,发出“吱吱”的响声,还飘出香味来。啊,
我好久没闻到这种香味了!
我正等着吃鸡蛋薄饼,院子里忽然响起了沉重的脚步声。接着,有人“砰”
的一下推开了门。我先看见了,是个男人闯了进来。他穿着白色工作服,手
里拄着一根粗木棍,走起来一瘸一拐的,头还歪在一边。
“还过节呀!”他粗声粗气地说。
巴伯兰妈妈转过脸一看,立刻惊叫起来:“是你呀,热罗姆!”她一把
抓住我的胳膊,推到男人面前,说:“这是你的爸爸。”
我过去要亲他,他却把木棍往前一挡,嘴里还“哼”了一声,转过脸对
巴伯兰妈妈说:“我不是早就叫你把他⋯⋯”
“啊?啊,你饿了吧,我给你做饭吃。”巴伯兰妈妈连忙把话岔开。
“切几个葱头,加上黄油,给我做个汤!”巴伯兰说着,走到炉子旁边,
把整块黄油一下子全倒进锅里。完了,黄油没了,薄饼吃不成了。
我站在一边,心想:这就是我的爸爸?我怎么会有这么个又无情又厉害
的人当爸爸!我连惊带怕,吃饭的时候,只喝了几口汤,就吃不下去了。
“活该,你一口不吃才好呢!”巴伯兰厌烦地瞧着我,“你是不饿。”
“我⋯⋯我不饿。”我小声回答。
“那就快睡觉去吧!快去呀,我要发火啦!”
我赶紧爬上床,脱了衣服,面朝墙躺下,一动不敢动,心里委屈极了。
“我怎么啦?我
【课外读物类】苦儿流浪记(简写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