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原祁绘画风格演变(四)四、风格分析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王原祁的绘画发展、风格演变的大致脉络。他师从乃祖王时敏,上探董其昌,沿流讨源,溯及元四家、五代董巨,得传统之精髓。他将毕生精力倾注于研究"古法”,视“仿古”为学习绘画的一种重要手段,声言自己绘画的各要素多得自于古代先贤。早年作品松秀,其秀润处略近于王时敏;中年后技法炉火纯青,作品大多融合黄公望、董其昌为主,或偶掺倪瓒画法;晚年参董源、巨然的笔法,在浑郁苍茫的气象中有一种大气磅礴但又不失精微的精神,正如秦祖永《桐阴论画》所述:”秉承家学,气味深醇,盖得力古者深也。中年秀润,晚年苍浑。”[26]综合而言,王原祁专注绘画本体性的表现,对于作品的空间构成、笔墨符号、取色用色等内容,进行非常自觉和理性的学术探索,表现出向绘画本体回归的倾向。[27]张庚(1685-?)在《国朝画徵录》中借一名为"克大"的满族人之口详细叙述了王原祁绘画的创作过程:值克大将归婚,……写一图为赠。翌晨,折简招克大过从曰:“子其看余点染。”乃展纸审顾良久,以淡墨略分轮廓,既而稍辨林壑之概,次立峰石层折、树木株干,每举一笔,必审顾反覆,而日已夕矣。次日复招过第,取前卷少加皴擦,即用淡赭入藤黄少许,渲染山石,以一小熨斗贮微火熨之干,再以墨笔干擦石骨,疏点木叶,而山林、屋宇、桥渡、溪沙了然矣。然后以墨绿色疏疏缓缓渲出阴阳向背,复如前熨之干,再勾再勒,再染再点,自淡及浓,自疏而密,半阅月而成。发端浑沦,逐渐破碎,取拾破碎,复还浑沦。流濒气,粉虚空,无一笔苟下,故消磨多日耳,古人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洵非言夸语也。[28]在中载一个画家创作过程的资料并不多见,它明白无误地说明王原祁创作的阶段性过程:(一)审顾良久,以淡墨分轮廓;(二)次立峰石层折、树木株干,少加皴擦,淡赭入藤黄少许,渲染山石;(三)墨笔干擦石骨,以墨绿水疏缓渲染;(四)再勾再勒,再点再染。这种"构思 勾勒 皴擦 渲染 提醒 收拾一一再点染”的相对复杂而渐进的创作过程,王原祁在《论画十则》中也有自述:意在笔先,为画中要诀。作画于搦管时,须要安闲恬适,扫尽俗肠,默对素幅,凝神静气,看高下,审左右,幅内幅外,来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后濡毫吮墨,先定气势,次分间架,次布疏密,次别浓淡,转换敲击,东呼西应,自然水到渠成,天然凑拍,其为淋漓尽致无疑矣。[29]在绘制过程中,作为中国画理性把握的线条概括方式,勾是画面塑造形象的基础,常以笔的节奏传达出主体精神的深层内涵,画者总是力图强化其程式的审美价值,从笔墨技巧方面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山石、土坡、树木形体均由不同类型的浑朴线条组合,渐次层层加墨,覆叠,靠干湿浓淡逐步深入。于此,王原祁绘画所呈现的效果,即如张庚所说的“发端浑沦一一逐渐破碎一一收拾破碎一一复还浑沦”。王原祁绘画所独具的“元气磅礴”、“苍润浑厚”、“色墨交融”之风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实现的。难怪王克文感叹:王原祁的实践,在笔墨技法上力图探索将勾、皴、染、点、擦结合,或先干后湿,或干湿交替,皴擦浑沦;使外润而内有骨气,笔和墨的交融中突出了皴擦松秀的气韵效果,他在笔墨形式美的探索上提高了笔墨相对独立的审美效能,更经得起反复看,对启迪清代中叶干笔化运动的全盛发展,形成山水画的一种重要风格流派有开拓性的贡献。[30]总而言之,王原祁以
试论王原祁绘画风格演变(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