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贬谪僵州时期的散文创作论文关键词:苏轼脩州散文论文摘要:贬谪僧州是苏轼人生的低谷期,但乐观旷达的苏轼不仅以宽敞的胸怀直视生活,而且采取各种方法丰富充实生活。在他的笔下,脩州的风土人情也呈现出别样的异彩。绍圣四年四月I-七日,苏轼被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同年七月二日,苏轼与幼子过到达昌化军贬所,即今海南省僑州市。元符三年二月,因徽宗登基,恩移廉州安置。四月,因生皇子恩,诏授舒州团练副使。六月二T•日,苏轼渡海离开海南岛。至此,他在脩州生活了将近三年。苏轼贬谪僧州的文(不含书信),据《苏轼年谱》统计共有93篇,其中91篇《苏轼文集》有收,余下2篇《晩香堂苏帖》有增补。与惠州之文相比,僑州之文不但在体裁上有明显变化,内容上也有很大不同。就体裁言,赋体惠州吋没有,此吋则有6篇;史评,惠州时仅有1篇,此时期则有19篇之多。就内容言,最大的不同随体裁变化而来,即史评性文字大量增加,构成了脩州之文的一道亮色。脩州之文体裁和内容上的变化,无疑与苏轼这次海南之贬有莫大关系。这次贬谪,是苏轼人生三贬中最严重的,也是同吋被贬的元佑党人中最悲惨的。虽然在被贬惠州时,苏轼已经能够用一种从容旷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苦难,但是再次遭逢被贬,而且是贬往国土的最南端,这给苏轼的心灵依然带来了不小的震惊和伤痛。他在《到昌化军谢表》中说:“臣孤老无托,瘴病交攻。子孙痛哭于江边,已为死别,軀魅逢仰于海外,宁许生还其生还无望、悲观欲绝,比惠州时耍真切的多。谪居海南时,苏轼已经62岁,身边只有苏过一人。生活上又是一派惨淡景象:“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对待未来的生活,如何把握剩余的生命,是垂暮之年的苏轼唯一能做的事情。而东坡之为东坡,给予后人的最深刻印象,也在于此。即便生命所剩无几,即便命运把他逼到角落,他依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他在《书海南风土》中说: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海,而海南为甚。夏秋Z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然僧耳颇有老人,年百余岁者,往往而是,八九十者不论也。乃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虽然岭南的环境恶劣,然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比比皆是。这一现象增强了苏轼的继续生活的信心。既然他们能够适应这个环境,我为什么不能?他的这一想法,也打破了瘴病Z地折损性命的世俗观念。苏轼不仅以宽敞的胸怀直视生活,同吋也采取各种方法丰富充实生活。首先,以品评的方式对待极度匮乏平淡的食物。如《书龟息法示过》、《老饕赋》、《黍麦说》、《菜羹赋》等。《菜羹赋叙》云:“东坡先生居南山Z下,服食器用称家Z有无。水陆Z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服苦养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而可常享,乃为之赋。”在现有的极端困苦的生活条件下,以新的烹饪方法使食物适口,无疑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其次,利用当地条件广采药物,也是苏轼信州生活的一部分。《海漆录》、《辩漆叶青粘散方》、《苍耳录》、《四神丹说》、《益智录》等短记都是苏轼居僑时研究和服食药物的真实记录。最后,着书立说也是苏轼居催生活的重要部分,从《题所作书易传论语说》來看,苏轼在谪居脩州时,先后完成了《书传》、《易传》和《论语说》。此外,他还撰写了一批系统性的史评,这也是擔州之文变化最明显的一部分。据《邵氏闻见后录》载:“苏叔党为叶少蕴言,东坡先生初欲作《志林》百篇,
试论苏轼贬谪儋州时期的散文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