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业的发展方向第四篇物流管理--邮政发展2005年中国邮政发展统计公报【邮政业务】2005年,中国邮政抓住邮政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机遇,以加快业务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强化经营服务,夯实经营管理基础,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邮政业务保持平稳增长。。。,。其中,商函业务开展了“数据为翼,商函腾飞”劳动竞赛活动,,增长11%,%。帐单业务发展初具规模,服务种类不断增多,%,%。,,其中,校园包裹、军营包裹等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报刊业务加大了市场开发和合作力度,加强了与报刊社的沟通与联系,成功组织实施了麦肯锡报刊发行项目。,订销报刊共计8897种,比上年增加635种。2006年度收订流转额104亿元,%。集邮业务围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等重大题材,以及其他社会热点题材邮票的发行,组织做好集邮品开发和经营工作。,。发挥“三流合一”的品牌优势,积极开发代收费、邮政票务等高效业务,大力培育邮政短信、支付网关等具有邮政自有品牌的信息增值业务。全年代收话费业务增长30%。速递业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巩固网络优势,增强竞争能力,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物流业务借助统一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不断强化物流运作体系的建设,继续做大规模,扩大市场份额。。储蓄业务积极应对国家的政策调整,进行有效的资金运作,提高资金运用收益率,在加大储蓄网点改造增加吸储能力的基础上,保持住了业务的稳步发展势头。邮政储蓄期末余额达到13599亿元,%,,%。国际业务保持较好增长态势。,%。,%。,%。,%。【邮政通信网路与通信能力】2005年,邮政通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夜航”网络初步建立了以上海为主要集散中心、武汉为辅助集散中心的网络平台。网络覆盖了30个省(区、市)200多个城市。物流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快,开通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物流集散网和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物流集散网,实现了5大区域物流集散网之间的互联互通,初步建成了全台。物流集散网覆盖范围遍及31个省(区、市)、300多个地(市)、1800多个县。行邮专列扩能西进取得明显成效,行邮专列运输往返利用率平均保持在80%以上,利用行邮专列带运的邮件干线运输时间平均缩短了1~3天。报刊提速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以10个经济发达、报刊业务量大、运输条件便利的城市为中心,对640种发行量较大的报刊实施了新一轮提速,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周边地区的畅销报刊提前了6~24小时上市或妥投。全国拥有专用邮政运输飞机9架,邮船5艘,火车邮厢406辆,各类邮政汽车5万辆,其中,(八吨及以上1882辆),邮政储蓄专用汽车5061辆,速递业务专用汽车7510辆,物流专用汽车4859辆,投递专用汽车5556辆。,其中,航空邮路1034条,铁路邮路164条,。邮路总长度(单程)。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单程),。“两子系统”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应用系统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实现了邮政信息网和实物网的数据对接交换,提高了邮政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速递子系统完成324个站点的升级改造,同时也完成了速递全国中心的升级改造,实现与中心局系统的互联互通。邮资票品管理系统已在全国31个省和277个地(市)上线运行。。电子邮政建设稳步推进。推广了海航票务销售系统,全国24个省105个呼叫中心、1167个网点实现了海航票务销售。全国邮政名址信息系统建成投产,完成了全国中心、31个省中心、261个地市信息上线运行。2005年,全网实现了邮政储蓄系统与汇兑系统的互联互通及邮政储蓄资金和汇兑资金的合并使用,优化了汇兑业务的处理流程,简化了汇兑系统前台操作,实现了邮政汇兑产品的多元化。正式启动了邮政金融电子稽查系统,完成了全国中心和河北、广东两个试点省的上线运行工作。全国31个省(区、市)局完成邮政外币储蓄系统的上线推广工作,为全面对外开办外币储蓄业务奠定坚实的基础。2005年底,,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达1亿户。【邮政通信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2005年,中国邮政努力改善服务条件,认真履行邮政普遍服务职责,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邮政的整体社会服务形象。通过深入开展“提高服务质量、让用户满意”专项活动,提高了邮政企业形象。邮政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技能、业务素质以及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等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服务工作有了明显改观。。通过深入开展学习王顺友先进事迹的活动,激发了投递人员爱岗敬业精神,保证了投递服务质量,提高了客户满意度,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赞扬。各局加大了投递网络建设力度,积极探索投递作业组织新模式,优化内部处理环节,提高了投递服务水平。全国邮政局所、,其中,设在农村的局所、。。,。。,,。局所、代办点平均服务人口达2万人,每百人报刊量为11份。200
中国邮政业的发展方向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