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转.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转论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转论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任福申内容提要:朱熹把理学推向理论巅峰的根本标志是引进"太极"和"无极"概念,在二程的基础上创新了理学的概念格局。在二程理学中"理"是最高范畴,在朱熹理学中"理"是核心范畴,但不是最高范畴,最高范畴是"无极"和"太极"。一般认为,"理"或"道"是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这一看法固然有正确性,但也有片面性。笔者认为,朱熹把理学推向理论巅峰的根本标志是引进"太极"和"无极"概念,在二程的基础上创新了理学的概念格局,进而创新和发展了理学的理论体系。在二程理学中"理"是最高范畴,在朱熹理学中"理"是核心范畴,但不是最高范畴,最高范畴是"无极"和"太极"。下面略述浅见。一、朱熹对"太极"概念的改造朱熹的"太极"概念源自《易传》,是对《易传》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太极"在《易传》中表征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那种状态,也就是物质或"气"的一种存在状态。但是,《易传》在提出"太极生两仪"的同时,又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和"一阴一阳之谓道"两个命题,没有把"太极"与"道"的关系说清楚。后来周敦颐《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这里的"太极"概念与《易传》是一致的,还是表示物质或"气"的一种存在状态。但《太极图说》吸收老子的思想,把"太极"置于"无极"之下,成为"无极"到"阴阳"的一个中间状态。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提出"道为太极"的命题,认为"生而成,成而生,《易》之道也",而"《易》者,一阴一阳之谓也",又"太极生阴阳",所以"道为太极"。邵雍在这里犯一个混淆概念内涵的错误,把"阴阳之道"与"阴阳之气"混为一谈,进而在这个错误的基础上把"太极"规定为"道",改变了"太极"的内涵。有意思的是,朱熹一方面纠正了邵雍把"阴阳之道"与"阴阳之气"混为一谈的错误,另一方面却接受了邵雍关于"道为太极"的命题,明确地改变了《易传》对"太极"内涵的规定。朱熹说:"《大传》既曰'形而上者谓之道'矣,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岂真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哉?正所以见一阴一阳虽属形器,然其所以一阴而一阳者,是乃道体之所为也。"(《答陆子静》,《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意思是说,《易传》中这两句话,难道真的是说"阴阳之气"属于"形而上"吗?不是的,因为阴气和阳气是有具体形态的,但阴阳的相互作用和运行变化却表现出超越具体形态的规律性。也就是说,阴气和阳气不是"道",但所谓"一阴一阳"说的却是"道",不能把"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一阴一阳"理解为一个阴气一个阳气,而要理解为"阴阳"的相互作用和运行变化。朱熹对《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命题的理解是准确而深刻的,明确指出了"阴阳之道"与"阴阳之气"的差异,澄清了这方面的概念是非。另一方面,如果说邵雍是以概念的混淆为前提而主张"道为太极"的话,那么朱熹则是在澄清概念是非的基础上,直接在"道"的意义上来理解"太极"。他不是把"太极"理解为"道"的载体,而是理解为"道"本身或总体,即所谓"道体"。在这个意义上,朱熹也改造了《易传》关于"太极生两仪"这一命题。在这里,"太极"与"阴阳"二气之间已经不再是"生"与被"生"的关系,而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所谓"一阴一阳虽属形器,然其所以一阴而一阳者,是乃道体之所为也"。就是说,"气"之所以表现为"阴"与"阳"两种性质并相互作用,正是"太极"这个"

论朱熹理学的最高范畴++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9-12-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