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汉文学之祖——崔致远韩国汉文学之祖——崔致远I域外汉学与汉籍I;韩崔致远是唐末来华的着名新罗文士,留唐十六年期间,他先后擢进士,寓洛阳,任县尉,做幕僚,”一身遭遇,万里光辉”(《桂苑笔耕集》卷二0(《谢许归觐启》).他一生生活于两个国度,对中国的儒释道思想,诗文辞赋与书法棋艺等都有相当高的造诣,成为统一新罗时期(669—935)最杰出的诗人,学者和文学家,在中韩关系史,朝鲜汉文学史,,崔致远的生平事迹崔致远字孤云(一字海云),新罗王京金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857,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出生于一个中小地主家庭,,社会地位不高,家境也较清贫,但他天赋颖慧,”精敏好学”(《三》卷四六本传),”风仪秀丽”(朝鲜成汝信《浮查集?崔文昌赞》),曾受到了良好的儒学与汉文学教育,从小就树立了西浮沧海,(868,唐懿宗成通九年)12岁时随商舶渡海入唐,其父崔肩逸送别时曾有”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往矣勤哉,无隳乃力”,在唐都长安度过了6年艰苦勤勉的求学生活,(874)18岁时于礼部侍郎裴瓒主贡时进士及第,随后至洛阳浪迹两年,(876)初,崔致远被调授为江南道宣州溧水县尉,,他曾撰有《中山覆篑集》5卷,《六朝事迹编类》卷一三,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三三等记述崔致远在任溧水县尉时,曾游县南l10里之花山,夜宿山下招贤驿馆,偶遇岗前之双女坟,遂作《双女坟》长诗以吊挽,夜感二女赴约,自称为宣城郡开化县马阳乡张氏二女,因不满父母许婚”盐商小竖”,”愤恚而终”,天宝六年(747)同葬此岗,三人宴语缠绵,《新罗殊异传》演绎为传奇小说故事《仙女红袋》.1996年4月,中韩有关学者与江苏省高淳县文物工作者在该县花山西麓的李家村附近发现了双女坟墓遗址,,原准备赴长安应”宏词”试以图再获调任,,他先后向淮南节度使高骈写去自荐书信和诗歌,(880)底转投淮南幕府后,先后担任馆驿巡官和都统巡官,多次参与淮南军府的机密要务和军事行动,成为高骈信任和器重的异国幕僚,,他与高骈建立了融洽的宾主情谊与亲密的诗友关系,为高骈撰写了大量的幕府文翰,淮南使府的表状书启,《桂苑笔耕集》2O卷,,随着高骈丧失兵权利柄,沉溺道教,淮南幕府日趋混乱,崔致远自觉性格朴拙鲠直,难以适应幕府生活,(884)秋天,他被任命为国信使,与从弟崔栖远乘船离开扬州,沿运河北上至山东半岛,于光启元年(885,新罗宪康王十年),自谓”西笑倾怀,南音着操”(《桂苑笔耕集》卷一八《谢探请料钱状》),有”译殊方之语言,学圣代之章句”(《桂苑笔耕集》卷一七《再献启》)的语言特长和文学素养,曾广游今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山东等地的自然名胜和人文古迹,与唐末各阶层儒吏文人如于慎微,田仁义,裴瓒,裴臻,顾云,张乔,杨赡,吴峦,周繁,李展,罗隐,杜苟鹤,裴拙,高彦休,张义府,蒋泳,李珀,宋绚等过从甚密,彼此以诗文赓歌唱和,绾结了深厚的私人友谊及文学交往关系,,声名鹊起,与崔仁滚,崔承{;占并称”一代三鹤,金榜题回”(《全唐文》卷九二二新罗沙门纯白《新罗》),受到了新罗宪康王(金最)的器重,被授为侍读,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金晃)元年(886,光启二年)七月,因受到保守派的猜疑和排挤,外任为新罗太山郡(泰仁县)太守和天岭郡(咸阳)(金曼)七年(893,唐昭宗景福二年),又转任富城郡(瑞山县)太守,本年女主曾召崔致远任贺正使赴唐,,新罗王室混乱,各地盗贼蜂起,社会极为动荡,崔致远向女主进献《时务策》十余条,呼吁选贤任能,补偏救弊,女主采纳了这些建议,,”动辄得咎,自伤不遇”,已厌倦宦途,无心从政,遂”逍遥自放于山林
韩国汉文学之祖——崔致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