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盘山解说词我们现在到达的是巴彦浩特的制高点—营盘山景观公园。之所以称它为营盘山,是因为解放前,王爷所属的三个亲兵马队的营地就设在这座山上,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为营盘山。,是一座集文化展示、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景观公园。它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和民族风情修建了纪念碑广场、火箭观光塔和敖包广场等。建设之前的营盘山由于干旱缺水,且地质以岩石为主,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荒山、石头山;经过2年多的建设,如今的营盘山已是绿色如茵,花香鸟语。景观公园的绿化主要选用适宜当地环境和气候的沙生植物、国槐、刺槐、馒头柳以及冷季型草等,我们通过换挖土方和对部分根部受损的树木挂营养袋等多种方式,确保了树木的成活率。在车子的左前方是一座骆驼造型的大门,阿拉善有着“中国骆驼之乡”的美誉,双峰驼的数量居全国首位。驼绒的品质以其长度、细度、色泽、保暖性享誉全球,远销海内外。阿拉善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蒙古族有着传统的祭祀活动,如祭天、祭火、祭祖和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敖包广场由位于我们正前方的祭祀广场和左手边的演绎广场两部分组成,演绎广场的主席台外形呈马鞍状,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在马背上的英勇与豪情。我们前往参观的是祭祀广场。敖包最初是草原人民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划分界线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敖包一般位于高坡或丘陵之上,在我们的正前方就是阿拉善盟最大的一座敖包,形状为圆锥体,遥远望去又如尖塔,傲视苍穹。祭敖包通常在每年水草丰美的农历五月至八月期间举行。形式以血祭、酒祭、火祭和玉祭为主,不论哪种方式,都是表示人们对天地的虔诚,祈求天地给人们以平安和幸福。祭奠仪式由深孚众望的长者主持,并由其亲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献哈达,并请喇嘛诵经,前来参加祭祀的人都自左向右绕敖包转三圈并跪伏于地,三拜九叩,同时许下心中美好的愿望,在敖包上添加石块以求心愿以偿。祭奠仪式结束后,由长者将供品分送大家享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祭祀广场,它由大小13个敖包围合而成的,中间的主敖包直径18米,高24米,两侧共分列着12个小敖包,每个小敖包的包身上都雕有一幅生肖图案,表达了我们希望风调雨顺、平安健康和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在敖包顶上插的是苏鲁锭,据说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用过的刀枪,镌刻着蒙古人开疆扩土的辉煌,也表达了子孙们的敬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蒙古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祭敖包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牧人在举行完传统的祭祀仪式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歌舞等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其间,老年人要取出圣水给畜群洒注,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溜出,登山游玩,谈情说爱,约定终身,著名的蒙古族歌曲《敖包相会》中所唱的就是青年男女在敖包前约会的情景。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祭敖包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侧的灯呈蒙古包造型,灯上由蒙古族吉祥如意的图案作装饰。敖包的出现,在草原上逐渐形成了许多不成文的规矩: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一路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加几块石头或者几捧土,然后才跨马上路。牧人在放牧时路过这里,总要往敖包上添加一块
营盘山解说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