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要生活化。所谓“数学生活化”,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已被教师普遍接受,并已付诸教学实践中。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一、课堂教学生活化北师大版新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把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充分学习、理解和正确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找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屏障,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1、教学导入生活化。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由于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我创设了一个“和老朋友打招呼”的情境,任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物体摸一摸、说一说,再通过小组合作“用自己的办法把图形请下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通过观察、辨析,掌握四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又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我这样导入:小朋友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又要来了,我们学校要召开迎接新年的联欢晚会,地点就选在我们的教室,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给我们的黑板加漂亮的花边,怎样才能完成好这个任务呢?只要做个有心人,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就能把学生带入一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热情会始终高涨。2、例题教学生活化。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为此,我在教学“统计”一课时,对例题进行了改编。这节课中我没有用教材中的例题,而是选择学生熟悉并喜爱吃的肯德基为统计话题,问:喜欢儿童套餐的小朋友有哪些?喜欢全家筒、鸡翅筒等套餐的有哪些?这一改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练习设计生活化。教材中有一部分的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较远,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为此,我在练习环节将原有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习题,做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多媒体显示一个花店: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母亲节到了,老师来到了这家花店想给妈妈买一束花。问:老师想买7支康乃馨,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老师想用30元钱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这样进行教学,既把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使抽象的
低段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