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马寺白马寺北依邙山,南临洛河,,有大小建筑百余间。寺院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白马寺的山门为牌楼式的三洞弧券门,单檐歇山顶,正面镶嵌“白马寺”匾,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寺门外有相对而立的青石马两匹,造型优美,形态温顺,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山门内为白马寺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地势渐次升高。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它其实是白马寺原先的山门,元代置四大天王和韦驮、弥勒佛像,明代时在它的前面再建了一座山门,于是原山门就改称天王殿。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为明代建筑。它建在1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后壁和两侧山墙以楔型汉代砖石叠砌,形制比较罕见。在殿脊的前后部各有四个大字,分别是“佛光普照”和“法轮常转”。殿的中央供奉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二弟子、文殊、普贤二菩萨,殿后有观世音菩萨像。殿东南角悬挂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铸造的大钟一口,重2500公斤,上刻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前洛阳城内也有一口大钟,两钟会产生共鸣,民间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俗语,洛阳八景之一的“马寺钟声”也是指此。目前每年元旦时,这里都要举办传统的撞钟活动。大雄殿是白马寺内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在唐代时,它是寺院的主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佛均面南而坐。佛前站立着韦力、韦驮二天将,十八罗汉分坐东西两侧。这些造像原先均由北京故宫收藏,1972年被调拨给了白马寺,集中放置在大雄殿内。除此以外,该殿的侧壁还有木雕佛龛,供奉着壁佛5056尊。接引
洛阳白马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