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是曾国一位名乙的诸侯,大约在公元前433年,他驾鹤西去,这位国君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从来没有浮现过,知道20世纪70年代,湖北随州发现这位国君的陵墓,我们才知道其人。不论东方或西方,公元前433年前后所发生的事情,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的精神基础就在这个时期,人们把这个时期称为“轴心时代”。曾国国君生活的历史时期,恰在轴心时代的中间段,他遗物所反应的文化面貌,是这个时代真切的映像,所以他以及随他一起下葬的一万多件遗物所具有的意义就非同一般。我们今天主要参观的就是曾侯乙墓葬中非常具有代表代表性的一些文物。现在通过这幅曾国的版图,我们可以看出曾国当时是位于汉水以东,大别山以西。曾载,其实曾国就是《左传》里提到的随国,曾,随是一国两名。《左传》说随国是周朝封在南方最大的同姓方国,所谓“汉东之国随为大”,其地位与作用有些像周王室在江汉地区的总代理。我们可以看到,曾国和楚国相邻,很多史迹都与楚国有关。楚国为了进取中原,实行扩张政策,随国是其中最主要的对象。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变故,随国最终在政治上成为楚国的附庸,在地域上纳入楚国的怀抱,政体和文化逐渐消亡了。我们可以从这个椁室模型中看出,曾侯乙墓的结构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根据方向分为中室,东室,西室和北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个门洞是用来连接各室的,(曾侯乙的主棺位于东室正中,周围还有8个陪葬棺,一个殉狗棺还有一些丝竹乐器。陪葬棺内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加上西室里13具陪葬棺,一共有21人为曾侯乙陪葬。她们生前为曾侯乙服务,死后仍要尽职尽责。),中室置青铜礼器,,北室放有兵器,车马器,,32件一套的编磬为中心的乐器和以“九鼎八簋”为中心的青铜礼器。北室用于储藏,里面有一些零散的兵器和240枚竹简。曾侯乙的主棺分为内外两层,全部彩绘,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是内棺,内棺左右侧板的图像基本对称,描绘有不同类型的神灵,龙凤及怪兽。神像形貌十分怪异,有的人面鸟身,有的兽首人身。这些神怪都是赤膊正面,手持双戈戟的形象。有人说他们是护卫死者灵魂的卫士,有人认为他们是引魂升天的羽人,或者驱鬼逐疫的“方相氏”。这个是外棺,大概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大的漆器,约小于现代集装箱的体积。内棺上多是具体的物象,外棺的装饰都是抽象图案。这个庞然大物的表面画满了朱色间黄色花纹:顶面是绹纹和龙形蜷曲勾连纹,整个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画房”。我们可以看到外棺的侧面右下方有一个小口,这可不是宠物的门,而是供曾侯乙灵魂出入的。上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生命是由阳气和阴气组成,阳气是魂,阴气是魄,人之将死,魂上归天,魄下归于地,人如果生病了,就是因为灵魂短暂离开了躯体。人如果死亡了,就是灵魂永远离开了躯体。为了能让曾侯乙的灵魂在墓室里仍然能够享乐,就在棺木上开了小口,使之可以自由出入。这些是曾侯乙墓内的殉葬棺,棺木上都描绘有类似主棺的窗格,就是随时准备听候召唤,以备出入的通道。人殉的陋习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并产生了相应的制度,如“天子杀殉,众则数百,寡则数十”。商代的人殉极其典型,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认识到劳动力对生产的总要性,以及在有限的层面认识到人的尊严,一些国家改用陶俑,陶马来作为殉葬替代。曾侯乙墓的人殉较为特殊,殉葬者的骨骼齐全,不似奴隶社会杀殉的方法,可能是用“赐死”的方法迫令殉葬的。但无论如何,让年轻的生者永远陪伴死者而进入黑暗冰冷墓穴的全部过程,在当时也是非常惨烈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九鼎八簋,上面一排是鼎,下面一排是簋。鼎是中国古代食器中最多的一种,先秦时人们对鼎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祗,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粮食,是最重要的祭器。在众多的鼎中,正鼎的件数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组合往往是用鼎者财富,身份,权利的象征。根据当时的礼制,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使用七鼎六簋,士大夫使用五鼎四簋,依次降低。曾侯乙作为一个诸侯,却使用了九鼎八簋在当时是躐等僭越的行为。“问鼎中原”这个成语中的“鼎”指的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个鼎,说到这里还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有关这个成语的小故事,在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的治理下,楚国国力强盛,军队实力雄厚,楚庄王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赶下台,自己取而代之。他就带着自己的军队浩浩荡荡的来到周天子的城池之外驻扎下来。周天子急忙派出以为能说会道的大臣王孙满去安抚楚庄王。楚庄王在和王孙满聊天的时候漫不经心的问他周天子所用之鼎的规模和重量是多少。王孙满听后十分生气,并且制止他说:“周朝虽然衰弱了,但是天命未改,天子鼎的轻重别人是不可以问的。真正的天子是以德服天下,以仁治百姓的。只凭匹夫之勇,用武力取得
曾侯乙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