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文化的本质 君子文化.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君子虽然与小人相对,但是就相阴阳非对立关系而是合而为一、互含互转、交泰共生的关系一样,君子与小人合成一个完整的世界,君子有小人之需、小人亦或有君子之德者,君子不修养可转为小人,小人修养好可以成为君子。这里所说的君子与小人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有修养的平民与官员,二是无修养的平民与官员。由此而衍生出“官本位”文化——当这个“官”是道德化的君子时,对社会有益;当这个“官”是不合乎道德的小人时,对社会就有害。因此,中国文化讲究无论是否做官,都要先修身而成君子。因此,在中民是一对概念,两者有关联,但不同一,其中前者可以包含后者,而后者不能包含前者,所以,我们不采用后者。西方文化的本质是“小人文化”。按照西方文化来说,不重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更重视官员与平民的区别。任何平民都可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此也都可以通过民主选举制度而互相转化,但是这种转化不是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而是通过是否符合大众利益来实现。所以,我们说西方文化是“小人文化”的时候,可以说侧重指的是平民文化或大众文化。既然一个平民可以通过选举而成为官员,而要获得选举的成功,就必须迎合大众,正因如此,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就应运而生了,这是必然趋势。那么,为什么近代以来,西方文化那么盛行呢?根本原因就在于西方文化的迎合大众这个特点。而中国文化却是不迎合大众的。两者是极为不同的。君子文化讲究对大众予以泄导,首先是以道导之;导之不从者,则以德化之;化而不行者,则以政约之;约而不听者,则以刑制之。但是,既然“民为邦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大众的利益就不能不重视。这就是老子所主张、孔子所追求的顺应大众本性的无为而治;这就是孔子说的先保证大众的生存与繁衍——庶,然后使大众富裕起来——富;也就是孟子所主张的“使民养生送死无憾”、“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但是,中国文化绝对不是只顺从大众,更不能讨好大众,为功名利禄而迎合大众的做法是不符合君子之道的,因此,在选拔官员时先重道德,其次才重才能。孔子主张在解决了大众的生活问题之后,必须要使大众知道“道德礼义”——教之;孟子主张在“数口之家可以无饥”之后,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可见孔子、孟子都是不主张迎合大众,而是引导大众。因为是引导而不是迎合,所以,君子文化是一种提倡人人向上,追求成为君子,以君子之道提升公众道德的方法,其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大众合乎道德的要求。《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在西方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下士”,因此,我们今天再讲中国文化,常常被讥笑、嘲笑,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复古倒退。中国大众也和西方大众一样了,所认可的是西方的“小人文化”,一说到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法制,就大唱赞歌、趋之若骛,谁反对这些就必然遭到迎头痛击。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似乎也是必然的。因为这些是迎合大众的文化。西方文化如何迎合大众的呢?民欲为主,而许之以虚无而美丽动人的“民主”。民欲安逸,而许之以科学技术求得人的疏懒;民欲任性而为,而许之以“自由”之名;民欲求利,而许之以财产私有;人欲自保其安全利益,而许之以法制;民欲求心灵解脱,而许之以宗教信仰。大众崇尚自我,所以倡言平等;大众追求刺激,所以情欲得到解放;大众贪欲无限,所以倡言创新。总之一句话,只

中国文化的本质 君子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rl214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9-12-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