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义乌鸡毛换糖.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调查时间:2010年12月5日调查地点:浙江省义乌市调查对象:鸡毛换糖引言义乌有“世界超市”之称,从这里出产的小商品遍及世界各地,“购物者天堂,小商品海洋”似乎伴随着这句话成长的当代义乌年轻人对于“鸡毛换糖”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小商品市场的由来,对于“鸡毛换糖“这个词的由来了解甚少。义乌这个面积只有1105平方公里的小城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的分析报告。一、鸡毛换糖的由来30年前,义乌是一个很少有外人知道的小地方,当地的民众也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一样,人多地少,资源贫乏,但是有和其他地方的人不一样,小城里的人自古就有经商的习惯,农闲时,人们便摇起拨浪鼓,挑着装满敲糖的箩筐,行走在浙江及其周边省份的城乡换取鸡毛和牙膏皮等废品,回家后再把换来的鸡毛当作农田的肥料,改善土壤,或制成掸子卖给供销社,牙膏皮等则卖给废品回收站。鸡毛换糖就是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城人民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可以说后来的义乌市场形成的历史就是鸡毛换糖的历史,是鸡毛换糖慢慢形成的!二、发展过程鸡毛换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当时,鸡毛换糖成为被打击对象,说鸡毛换糖是“弃农经商”、“投机倒把”、“资本主义尾巴”,与全国禁令相抵触,把那些在街上叫卖的人们赶得“嘭嘭”飞,禁止外出鸡毛换糖,人要抓,钱要罚。但是,即使在文革这种割资本主义尾巴,严厉打击投机倒把的时期,糖担外出鸡毛换糖依然盛兴,而且面积扩展到全国各地。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在我国一些地方逐步解冻,手工制品、农产品摆上了集市,然而长途贩卖、摆地摊做小生意仍被当作投机倒把行为加以打击。在特殊年代,在上级明令禁止、取缔,而半合法的“敲糖换鸡毛”在矛盾冲突之中,提篮叫卖、批零兼营的季节性市场悄然孕育。1982年3月26日,义乌小商品市场开放前夕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对小百货市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会议形成初步意见:作为对小百货市场的全面管理,一是全面登记;二是(颁发)临时执照;三是建立组织;四是自己建帐,税收按营业额征收;五是成立由工商局、工商所、财税所、镇爱卫会、派出所组成的市场整顿具体实施临时机构。这次会议甚至对市场全面整顿动员都作出了具体安排。1982年8月,义乌县委、县政府在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后,毅然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随即,简陋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诞生了。1984年,市场被正式认可之后,发展的速度超出了任何人的意料。于是又有了第二代市场的建设。在当代中国经济奇迹中,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过“凹地效应”,当时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是这样的一块凹地。义乌太祖殿畈的第二代市场开张后,近两千个摊位迅速摆开,每天前来交易的超过万人,其中六成以上为外地人,申请进场者络绎不绝。1985年12月破土动工,到1986年9月中旬,采用火车站月台式钢筋混凝土棚架,占地44000平方米、设摊4096个、总投资440万元的大型集贸市场基本建成,可容纳3万人在场内交易。市场建设前后仅用了10个月时间。1986年9月26日,第三代市场正式开业。国务委员陈俊生派代表参加,省长薛驹寄来题词,常务副省长沈祖伦专程参加开业剪彩,22家新闻单位43名记者参加了开业典礼。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经两次扩建,到1990年底已成为我国最

义乌鸡毛换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rl214
  • 文件大小663 KB
  • 时间20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