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秦汉时期“六礼”的历史沿革.doc浅论秦汉时期“六礼”的历史沿革浅论秦汉时期“六礼”的历史沿革摘要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中国较早地进入了对偶婚的状态,也是较早将自己的婚俗文化记录在案的国度。早在先秦时期,婚仪“六礼”便基本确立并被后代所延续。所谓“六礼”,即《仪礼》和《礼记》中所记载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皆在婚礼前举行。在先秦时期,“六礼”已肇其端,两汉时期,“六礼”因儒学而大兴。关键词六礼先秦两汉一、先秦时期:六礼已肇其端古礼屮,婚姻礼仪主要以大婚之日的典礼为界,被分为两大部分。婚礼之前的礼仪被统称为“六礼”,涵盖了从议婚到定婚的全部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有关“六礼”的内容,最早见于《仪礼》和《礼记》中。《仪礼-士昏礼》中记载了六礼实施的具体步骤,如“问名”一节:“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❷《礼记・昏义》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可以互为参考:“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釆、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9 按照古文经学的看法,《仪礼》始创丁西周时期,如果按此推断,“六礼”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基本形成。对于这个观点,陈顾远先生在《屮载并作出了相同论断。《诗经•大雅・大明》第五章中记载了周文王始造周行亲迎礼的情况,所谓“大邦有子,❷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❷“亲迎”是六礼中最后一个环节,即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以表谨慎庄重。由此来看,至少在周文王时代,“六礼”便已显雏形。按《古今图书集成-婚礼部》的记载,周天子聘女时已经完备了六礼的步骤以及相对详细的实施细节:“周制天子聘女,以嘉礼亲男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礼备而成婚。”❷值得一提的是,在六礼致中国,“问名”一礼颇为重要。“问名”的目的最主要的在于同姓不婚。关于同姓不婚,先秦很多著作中都有相关记载:《礼记・大传》称「同姓从宗,合族属……婚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列别,缀之以姓而列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0;《礼记・曲礼》中指出同姓不婚是最基本的立法,是维系人伦的重要内容;❷《左传・僖公・重耳Z亡始末》中称“男女同姓,其生不番冬❷《国语•晋语》则称异性通婚,是使“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和婚则是“预案乱毓宰,灭毓灭性”,所以要“娶妻避其同姓,畏灾乱也”。❷以上四条引例皆是从人伦和繁衍的角度来说明同姓不婚的重要性,与现代遗传基因学不谋而合,显示了中国古人超前的半殖观念。 先秦时期,具体到“六礼”而言,还处于其草创阶段,很大一部分婚仪并不按六礼进行,《❷梁传》中记载士大夫的婚礼询且只具备“纳采问名纳徵告期”四者,更何况“礼不下庶人”“奔则为妾”“司男女无天家者而会Z”的普通民众?然而,我们并不可以苛责“六礼”在其发端便具有了成熟稳定的体系,更不应该否定先秦时期对于“六礼”的奠定作用,根据以上列举的大量实例可以判断,六礼在先秦时期便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并在Z后两千余年的时间里深深作用于中国社会。 二、两汉吋期:“六礼”随儒学而大兴 如果说先秦时期只是“六礼”的草创阶段,那么在两汉时期,随着儒学的大兴,婚仪“六礼”被当做儒家学说的一部分进行推广。按照杨树达先生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的记载,汉人婚礼“六礼”皆备,一
浅论秦汉时期“六礼”的历史沿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