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自我认同比他人认同更重要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都很重要。自我认同是自信心的来源,是对能力的肯定,是独立思考的基础,是自尊心的体现。没有自我认同,而一味地附和他人,就会丧失独立的人格,没有自信心。一个没有个性和自信心的人又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又如何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呢?同样,社会认同即他人认同也很重要。例如,一个同学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但考试时由于某种原因,发挥失常,考得很差,即使他再自我认同、孤芳自赏,但始终得不到他人、社会的认同,又有什么用呢?。确切要将两者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无论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或是哲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自我都必然是形成于日常生活持续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都必然得透过与别人相处,从别人给予我们的回馈中,去产生自我认同。就像社会心理学家顾里所说的“镜中之我”一样,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与评价,通常都是来自旁人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表现的评语。例如,我们还没进幼儿园以前,主要的生活场域集中在家庭与邻里之间,这时候父母或其它亲朋好友对我们所有表现的评语,几乎就形成我们对自己的全部评价。当亲友说我们是好孩子,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很不错;反之,如果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长辈或朋友的赞赏,自然而然地,我们也就很难相信自己有多棒。进入学校后,“镜子”从先前的亲友扩展到老师和同学,此时,如果我们还想保有积极正向的自我认同,就不能只是在家里或邻里表现得让人称赞而已了,还得遵守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各种规范,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学校这个场域里他人的肯定。随著年龄的增长,这个形成自我价值的道理也一样是用在职场、婚姻家庭、社团等各种场域之间。简单说,我们如果想保有比较正向积极的自我价值与认同,势必得依照不同时间、不同生活场域中的规则,才可能得到身旁长辈或友人的赞扬。换言之,服从不同生命周期里各种场域的“游戏规则”,乃是人们取得正向自我认同的不二法门。然而,不同生命周期里各种场域的“游戏规则”真的都是合理、重要、值得追求的吗?当我们遇到身旁的重要的“他人”对我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期待时,我们是不是还有必要为了赢得赞扬(或者说得更难听点就是“讨好别人”),而放弃我们内心认为重要的价值或目标呢? 任何判断事物或行为是非对错的标准都是来自人类的历史社会环境,就像影响中国道德判准的重要来源是儒家思想,决定阿拉伯国家人民生活方式的是回教信仰。某项价值思想之所以成为多数人认可、接受、甚至奉行不疑的标准,一定是在过去的时代里,该项价值思想确实能为遵行它的人带来物质的利益或精神上的平安。现在,倘若我们想要扭转这种局势,势必得花费极大的时间心力,让习惯遵循这项价值规则的人发现并感受到你所提出的新生活方式比他们更好,能够让他们获得比先前更多更好的精神或物质益处。回到现实生活,如果你觉得现在自己生活场域中的各式规则还算合理,也值得追求,提升自我价值的方法当然就是依循这些游戏规则,做出足以让旁人赞赏的行为。当然,现实生活中必然还是有不少“游戏规则”会引发争议,例如:学校里,仿佛只有考试拿高分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职场上,彷佛只有会逢迎献媚的马屁精才可能得到比较好的升迁机会;情场上,似乎也只有帅哥美女才能获得异性的青睐……这时候倘若你打从心里赞同这些规则,取得正向自我认同与价值感的方式就是努力读书拿高分、八面玲珑对待同事长官、用尽各种
辩论赛-自我认同比他人认同更重要模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