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鼓楼导游词北京钟鼓楼半日游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中国青年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李,今天就有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北京的这两座著名的古楼——钟鼓楼。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也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在老北京的心里就是钟鼓楼,老话里就有"东单西四鼓楼前"一说。作为元、明、清三代京城皇家的报时中心。钟鼓楼地处京城北侧,正在号称"龙脉"的古都南北中轴线上。在城市钟鼓楼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体量最大,形制最高,并一改钟鼓楼左右对峙的传统,将其前后纵置,使钟、鼓两楼均置于轴线中心,前所未有。钟鼓楼均建于元至元9年(1272年),历史上两次火灾,两次重建。北京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位于地安门大街北端)两楼前后纵置,相距百米,气势雄伟,巍峨壮观。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钟楼与鼓楼一直是北京这个古老都市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北京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初名"齐政楼"(齐政两种说法:一是一击鼓为标准,天下的政令整齐划一,齐是动词,使之“齐”的意思;二是按天文历法的日、月和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合在一起是七,以击鼓来政取为七政之义),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现存建筑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三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建在高砖台上的以木结构为主的殿堂式建筑,台基高达4米。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曾是元、明、清三代报时中心,有着“以时出治,声与政通”的作用。中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实行里坊制,即以里坊为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启各坊门及宫门。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内,也于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鼓楼鼓楼在南,占地7000平方米,,,、,上面则是砖木结构的三重檐城楼,赭红色的墙体,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显得古朴雄浑。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两次毁于大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后,嘉靖十八年(1539年)曾遭雷击再次重修。清代又先后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次修缮。而最近一次大修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也就是咱今天眼前所看到的这座鼓楼了。走进鼓楼,砖石砌筑的底层基座前后各开有三座券门,东西各一座。除北面左侧的券门供游客上城门楼外,其余的券门内如今都被辟为专门“哄”老外的旅游商店——来钟鼓楼的老外旅游团明显多了许多,门外停了不少旅游巴士。咱原想进去转转都卖些啥,却被门口的保安有礼貌地挡住,“廷客不接待”,呵呵,京城如今还搞这些东东,很有点让人莫名其妙。至鼓楼拾级而上,仰视楼梯吓呆了,陡峭,每级台阶都很高,抬腿时会很吃力。从一层马道到二层击鼓厅,需要登60级又9级台阶,为什么是69级台阶呢,因为60代表古代纪年的周期,60年一轮回;9-代表九五至尊,至高无上的意思。城楼内原有“更鼓”25面,其中主鼓1面、群鼓24面(按农历二十四节令
北京钟鼓楼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