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昭明太子在慈姥山.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昭明太子在慈姥山昭明太子是我国历史上最受人们尊敬和喜爱地皇太子,历史资料记载他的事迹很多。他每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都要为他建立一座读书堂。后来这些读书堂,都被长期保留了下来,作为对昭明太子缅怀的纪念。然而最具影响和真实意义,读书时间最久的要数是采石慈姥山的昭明太子读书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梁武帝萧衍(469-549)的长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德施,小字维摩。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是博通众学的大文学家。五岁时能读五经,一目数行,过目不忘。天监中(约510)年被立为皇太子。东宫藏书达三万卷,他招集著名学士,与之相榷古今,一时间天下名人志士都汇集宫中。《梁书》称赞他当时的情景是“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时年刚十岁。他孝顺父母,超越常人。其母丁贵嫔生病,他衣不解带,朝夕侍奉。他身体壮实,腰带十围(两只胳膊合抱起来的长度),由于母亲的逝世,居丧守孝,致使身体削瘦大半,他对母亲的感情真是深厚至极。朝中官员和百姓,见他如此孝行,感动得都掉下眼泪。萧统的父亲梁武帝性情暴虐,虐待百姓。而他的性情与父亲恰恰相反,性格宽容,明于庶事,善待百姓。年纪轻轻就帮助父亲治理朝政,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普通年中(约522年),京师米价大涨,他下令宫中要“菲衣减膳”,以体恤老百姓的疾苦;每年遇到霖雨积雪时,他特派左右亲信巡视街巷,加以救济;对于当时人民赋役过重的情形,都要关心过问,给以减免。受到百姓的普遍欢迎。马鞍山市区西北临江处有一座慈姥山。山上的昭明阁(又名昭明太子读书堂),就是昭明太子读书的地方。这里距离京城(南京)很近,风景优美,环境幽静,他在这里潜心苦读,累岁不归。他母亲很疼爱他,舍不得他离开自己,便亲自到慈姥山接他回宫,他执意不从。传说他信手拿了一双筷子,插入土中说:“如果能长出竹子来,就随母亲回去。”由于母亲的真挚感动神灵,顷刻之间,筷子果真长出竹子。因此称此竹为“慈姥竹”或“慈母竹”。山名也叫“慈姥山”、“慈母山”,后人曾写诗赞曰:后母适江左,拥子喜且哭。母爱动天地,插筷长成竹。“昭明太子读书阁”规模很大,上有临江楼(又名望江楼),为昭明太子读书处。临江楼南有显化阁。清代咸丰年间均遭兵燹。同治六年(1867)重建昭明阁,为三层建筑,一层是正厅,厅中立昭明太子画像,左手持书,双目凝视,身旁翠竹挺拔,构图别致。另有6块碑刻,分嵌两侧壁上。碑文为建阁志序、铭文等。二层供奉的是佛像,三层供奉的是铁铸如来佛像,像前为昭明太子读书堂。堂前有一木牌,上刻鎏金楹联:“悉迏法王传教所,昭明太子读书堂”。历代文人多有歌詠昭明阁的诗词。清代诗人孙佩琳写《昭明读书阁》诗云:慈姥矶头一棹停,昭明书阁掩松扃。萧梁一代才人尽,山色绿草江山青。清代曹廷襄曾写《昭明太子读书堂》诗云:人间龙种有昭明,生长萧梁有异情。不爱学佛爱书籍,力与武帝同一诚。金陵已有读书处,文选楼向邗江著。慈姥矶头竹韵清,书堂鼓吹相为助。梁家事业已销亡,昭明姓字传芬芳。但看古来盛名下,千秋大业在书堂。昭明太子在读书堂勤学苦读,精心编纂,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留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编撰了一部传世经典《昭明文选》(30卷),被称之为选择最精的文学总集。上起周代,下至梁朝,七八百年间,各种重要的文体和它们的变化,大致具备,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据史料记载:《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深思,义归乎翰

昭明太子在慈姥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