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八章论文.doc河北大学浅析《老子》第八章从水的特性阐述无为思想:房现伟:逻辑学:20110027浅析《道德经》第八章——从水的特性阐述无为思想老子常以水为喻来阐述他的思想。如第四章所讲“渊兮似万物Z宗,湛兮似或存”。用渊和湛的特性比喻“道”的幽隐莫测。在第三十二章屮讲“譬道之在天下也,犹水谷之与江海也”。第七十八章中讲“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等等。在这一章中,主要也是借水來阐述他无为的思想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Z所恶,故儿丁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正善治,爭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老子看来,水的特性是最能表现口然无为的道理。水是牛命Z源,它滋养了万物,但却没有任何的私念。它遇方变成方形,遇圆变成圆形,随着事物的变化来改变口己的形状,与任何事物都不相争。所有人都喜欢高处而不喜欢低处。水独自处在最低下的地方;所有人都喜欢洁净的而讨厌污浊的,而水独自处在最污浊的地方。水不以人的喜好而改变他自己的本性,一切都是顺应而己。老子认为,1大I为水具有这些品徳,所以它能最接近于“道”。所以有水这样最高尚品徳的人才能接近于“道”。老子认为他理想中具有最高美徳的人(上善之人)作了具体的描述:居善地:水总是按照自己的木性存在,处于自己的木然之处。水性趋卞,只往低处流,并不因众人恶卜-而改变本然之性。上善之人也能按自己的本性存在,常处于自己的木然之处,不以众人之好恶为转移,所作作为只是顺应自己的本性而已,不趋众人所好,不避众人所恶,存真守已,独立特行,不失其所。《中庸》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其位”即顺乎其本然之性,“不愿乎其外”即不羡慕本然之性之外的事。成语有“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都是说那种不顾自己的木然之性,一味羡慕和效仿他人的人,最终必然会丧失自己。这与上善之人“居善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心善渊:常人的心境最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总是看别人怎么做、听別人怎么说,以此来决定白己的行为,因此,其心境总是躁动不安。上善之人不以众人之好恶为行为的根据,只按自(2内在的本性而行动,所以,其心境总是虚静深沉,不为外在环境所左右。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5偏。”“心远地口偏”就是指心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这样,即使处于嘈杂的环境,也仍然能保持一种宁静的心态。这就是“心善渊”。予善信:水善利万物,遍布于所有的生命,但并无任何目的,没有任何的要求,只是其口然本性的表现。上善Z人也是如此,施予只是口己的本性,既无图报Z念,也无邀誉Z心。在先秦,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的本性先天地具有善的萌芽。他在认证口己的观点时说,当人看见井边小孩将要掉入井中时,都有一种惊惧同情的心情,产牛这种心情,并不是要和这小孩的父母攀结交情,也不是为了在邻里朋友中间取得好名声或者害怕人们指责他心地不善良,这种心情是内有本性的自然显踞。老子所讲的自然无为与孟子的“性善论”不是一回事,但老子所强调施予的无目的性与孟子的说法有一至之处。止善治:水纯净不杂,淸澈透明,静止时则平止不偏,动则荡涤群物。淸澈透明则人皆可
老子第八章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