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讲稿)
腹痛
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内科学》(第205~210页)
讲授:黄贵华副教授
一、概述
(一)定义: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腹部分为大腹,耻骨以下,脐以上;小腹,脐下正中;少腹,脐下左右部;脐腹,脐周
(二)文献简史:
1、腹痛来源于《内经》,延伸于《金匮》;
2、《》认为,腹痛的发生是由于“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3、《金匮要略》根据腹痛的不同病因,拟定了大柴胡汤、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等方剂治疗;
4、《》中认为“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5、张仲景对腹痛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在诊法上提出:“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三)范围
腹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道激惹综合症、消化不良性腹痛、输尿管结石等;应注意排外外科、妇科疾病者。
二、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内传于里——寒凝热结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咨食肥甘辛辣、饮食不洁,过食生冷)——病邪郁结——气机郁滞—腹痛
3、情志失调——肝脾不和,气滞血淤——腹痛
4、久病损阳或阳气素虚,脏腑失煦——脏腑脉络不得舒展——腹痛
病机概要
1、总言之病机离不开“不通则痛”
2、腹痛有寒热虚实四端
3、寒热虚实互相兼挟、互相转化
(1) 寒邪日久,郁而化热,郁热内结。
(2) 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停。
(3) 内伤饮食,复感外邪,内外合邪。
三、诊断
1、 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但一般不甚剧烈,且按之柔软,压痛较轻,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2、 起病多缓慢,其痛发或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
3、 腹部X线检查、B超检查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4、 应排除外科、妇科腹痛,以及其他内科病证中出现的腹痛症状。
四、鉴别诊断
1、 胃痛:痛的部位在胃脘部,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的常见症;
2、 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痢疾腹痛常伴里急后重;霍乱腹痛伴上吐下泻;积聚腹痛以腹有包块。
3、 与外科腹痛相鉴别:一般的外科腹痛病势多较重,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且压痛点明显,腹膜炎合并有急腹症者,伴有肌紧张和反跳痛;妇科腹痛常伴有经、带、胎、产的异常。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性质
实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势不减,痛而有形,得食痛甚;
虚痛——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时痛甚;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遇寒痛剧,得热痛减;
热痛——腹痛急迫,痛处灼热,腹胀便秘,得凉痛减,痛在脐周;
气滞——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矢气痛减;
血瘀——腹部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入夜痛甚;
伤食——脘腹胀满,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而欲便,便后痛减;
2、 辨部位
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
脐腹疼痛——多为虫积
胁腹、少腹疼痛——厥阴肝经受病
小腹疼痛——膀胱经病变
中医内科学(讲稿).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