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社会的“啃老”现象摘要: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七成失业青年靠父母抚养,成为寄生家里的“NEET”“啃老”一族。青年失业家庭中,。其中,具有高学历高知识型的“NEET”一族也为数不少。同时,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在生活中不计其数,他们比“4050族”更怯于竞争,对社会压力产生极大恐惧感。关键词:啃老族;青年;教育;社会影响;危害一.“啃老”的社会现象“啃老族”一词是舶来品,又称“尼特族”,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啃老族”是指子女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但精神上仍未“断奶”,在经济上需要依靠父母帮助的年轻人社会学家将他们称为“新失业”群体,网民则形象称之为“啃老族”。据调查和观察,“啃老族”中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委屈,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使得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这样的“啃老族”队伍正在日益庞大,其中主要有以下六类人群:第一类是文化程度低、技能差的年轻人,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的工作,因为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当少爷。第二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索性不找工作转而考研究生,“全职考研”。第三类是虽然教育程度和能力都不差,但好逸恶劳,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休养生息的。第四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是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于是,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后只能向父母要钱。第五类是家庭条件优越,家里吃穿用度相当宽裕的,少爷公主们不愿意出门工作,只待在家里“享受生活”。最后一类是自己收入还算不错,但因为要买房子供房子,或是“提高生活质量”等种种原因,而向父母不断伸手要钱,把父母当成银行的。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啃老族,都对个人和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二、“啃老”的成因分析(一)从人格特征分析:对外界的排斥网络的普及以及高校接触网络的便捷性使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就迷上了这个新鲜事物,而成为“啃老族”后更是变成了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他们沉浸在网络中,习惯用虚拟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交际的圈子越来越狭窄,即便是在现实社会中,也将自己局限于以前的老同学或者老朋友的范围里,慢慢地失去了与陌生人沟通和打交道的能力,对外界产生了一种恐惧和排斥的心理。(二)从家庭角度考察:严重依赖父母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最主要的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啃老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还有在多子女家庭中比较受宠的孩子。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和精心照顾,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甚至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而这种过分的溺爱,让孩子缺乏独立精神,养成了依附心理;因此形成了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即靠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即便成年后完成学业依旧在经济上依赖父母也是天经地义的。而一味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使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自力更生、自我奋斗、家庭责任感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所以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非常薄弱,对
浅谈当今社会的“啃老”现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