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汪曾祺提起昆明,人们首先要说“翠湖”。有李霆锐的湖中亭联:“赤鲤跃碧波,吞却三分明月;红莲开翠海,托来一瓣馨香”。翠湖之美,楼阁屋舍,绿波拥簇,古今多有名士称赞。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书写昆明时涉及人文、景物、饮食等几十篇作品。其中《觅我游踪五十年》题诗:“羁旅天南久未还,故乡无此好湖山。长堤柳色浓如许,觅我游踪五十年。”这是汪先生对昆明最集中概括的书写称赞。滇池大观楼石林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施松卿,福建长乐人,1918年生,长汪曾祺两岁。1939年,施松卿和汪曾祺同时考上西南联大,施松卿读物理系,与杨振宁是同学。但不久就觉得功课繁重,加上患了肺结核,难以跟上课程,一年后便转入生物系。生物系的功课也不轻松,自己的病又加重,只好休学一年,到香港养病。病未养好,就爆发了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施松卿只好带病返回昆明。因为她小时候跟家人在南洋居住过,英语基础不错,便转入西语系继续学习,一直坚持到毕业。1945年,施松卿毕业后,由于当时新加坡被日军占领,家中经济来源中断,施松卿迫于生计,只好到建设中学任教,与汪曾祺成了同事。施松卿长得清秀,又多病,在西南联大时就有“林黛玉”之喻,也有人叫她“病美人”。汪曾祺与施松卿在建设中学相识相恋,两人还有点“相见恨晚”的味道,常一起去看电影、看医生。一直到1946年7月,联大三校北归时,汪曾祺才和施松卿结伴离开昆明。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作者主要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果子、花儿及一些印象较深的事与人。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好怀念之情,以及对宁静、恬然的生活的留恋。
《昆明的雨》汪曾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