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联下
“一官归去来”
郑板桥是扬州一带有名的才子,年轻英俊,才华横溢,他的诗和画在当
时是出了名的,字也写得很好,棣、楷、行三体相参,自成一家。但他的时
运不济,屡试不中。到四十三岁时,他终于中了进士,不久,又当上潍县的
县太爷。人们满以为他满腹经纶,从此可以大显身手,飞黄腾达,官运亨通
了;谁知遇上潍县大旱,他极力主张捐富济贫,开仓放赈。他的这种主张触
犯了当地的豪门巨室,特别是为民请赈时,竟与上司发生了顶撞,于是,他
被罢了官,乌纱帽反而戴不成了。
对此,有的人为板桥惋惜,有的为他鸣不平,而他自己却满不在乎。
从他回到家乡的那一天起,来探望的亲朋故旧,骚人墨客和社会名流络
绎不绝;还有那赠诗赠联、求书求画的,甚至连素昧平生的人也都慕名来访。
一天,郑板桥在家中大宴宾客。正当他陪着客人踱进大厅准备入席时,
只见一个书僮捧着一只红漆木盘,上面装着两帧精致的卷轴,径直向他跑来
说:“禀老爷,县城李啸村老爷刚才差人给您送来这副对联,请您过目。”
板桥一面伸手接过对联,一面笑着对客人们说道:“啸村公是位颇有才智和
文采的人,这对联一定是很精采的,大家快来欣赏吧!”说罢,就将那上联
迅速打开,只见龙飞凤舞的五个大字:
三绝诗书画
赫然呈现在人们眼前,众人当即交口称赞。
郑板桥说:“确是出语不凡!但这却很难对哩!记得北宋时期,契丹遣
使来朝,曾以‘三光日月星’求对,满朝官吏一时都对不上来,惟独苏东坡
学士想出‘四诗风雅颂’一联,世人称为‘绝对’。今天在座的都是风雅之
士,大家不妨想想,等对上了再入席,怎么样?”客人们都齐声赞同,于是,
大家都沉思起来。过了很久,大家都对不上,只得打开下联一看,原来是:
一官归去来
人们不禁拍手叫好。板桥点头赞叹道:“妙极了!好一个‘一官归去来’!
不仅对仗工整,神韵悠扬,而且一语破的,道出了我这次归来的个中真谛,
就请大家为啸村公今天的杰作干杯吧!”
冷泉亭之对
在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下,流水潺潺的溪洞旁边,有一座红柱黑
瓦的冷泉亭。据说,该亭建于唐代。
在冷泉亭里,有一副明代董其昌的题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同治七年()九月偕其夫人来此游玩。俞夫
人看到这副问句式对联写得切亭切峰,别具一格,便要丈夫对一答联。俞樾
沉思片刻,答道: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俞夫人听后,说道:“我也有一答联。”于是吟诵道: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吟罢,二人相向大笑。过了几天,俞槭的次女绣孙来到俞氏的湖上别墅
俞楼;父亲对女儿谈起了这事。绣孙思考了一阵,笑着对父亲说:“我另有
一副答联。”俞樾高兴地说:“讲出来,我听听。”绣孙念道: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不解其意,惊问:“‘项’字是什么意思?”绣孙笑道:“项羽自
许‘力拔山兮气盖世’,如果不是项羽把山拔起,哪里会有此峰飞来?”
俞樾一听,大笑不止。
阮元改联
清代道光年间,阮元被任命为云贵总督。他到昆明之后,首先游览了号
称五百里的滇池,感到心胸骤然开阔。当他走到大观楼附近时,发现不少人
在楼前肃立出神,近前一看,才知道人们在欣赏乾隆时期的才子孙髯为这座
楼所题的一百八十字的长联。
阮元读了一遍之后,并不象别人那样大加赞赏,而是摇头不语。幕僚们
问他这联写得如何,阮元自负地说:“孙髯长联的格局袭用岳阳楼的对联,
其辞句来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写得冗长繁琐,不如把它修改一下。”说
完,便捉笔改动了几处,但改后自己仍不满意,索性另题一短联:
千秋怀抱三杯酒;
万里云天一水楼。
题毕,他对人们说:“上联包括当地全部历史,下联尽写滇池无限风光,
这不比长联精炼吗?滇人真乃不尚鉴赏也。”
阮元轻看云南人并妄改孙联的行为,惹恼了当地的文人。有人给他作了
四句打油诗:“腌菜萝卜葱(讽刺阮元悭吝),阮烟锅不通(阮元出巡时,
总把长烟杆伸出轿外)。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
赠对联巧嵌四方
清代嘉庆年间,惠州太守伊墨卿为即将赴京春试的好友宋湘饯行。太守
邀集文人墨客,设宴于西湖湖心亭。当时正值二月,桃花吐艳,柳线垂金,
湖波荡漾。太守频频劝酒,祝愿宋湘早日蟾宫折桂。酒酣之际,伊太守道:
“宋先生博学多才,临别之际,何不赠我七言对联,内嵌‘东西南北’四字?”
宋湘沉吟片刻,援笔疾书:
南海有人瞻北斗;
东坡此地即西湖。
此联语紧扣此情此景,满座无不拍案叫绝;
灾民编撰讥讽联
【课外读物类】世界经典机智与幽默奇思妙联(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