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了哪些功臣]刘邦错杀了曹无伤[刘邦杀了哪些功臣]刘邦错杀了曹无伤篇一:刘邦错杀了曹无伤刘邦错杀了曹无伤1、刘邦、萧何与曹参的诡异关系刘、项两人同为楚将,是楚怀王下的“兄弟连”,他俩的隔阂是由曹无伤引起的。因此谈刘、项的分裂,必须从曹无伤谈起。我们过去对曹无伤这个人发掘不够,因此对楚汉战争原因的原因有待研究。这个问题的挖掘和揭示,有助于了解汉初的政治,也有助于了解刘邦的行事为人。一、曹参是作为汉廷仅次于萧何的三号人物载诸史籍的。《史记》将他列在张良之前,《汉书》将萧、曹并列为一传。两书的叙述基本相同。二、读《史记》和《汉书》,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刘邦、萧何十多年间竟没有和曹参说过一句话的记载。司马迁擅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曹参与他们连一句话也没有,再简略也不致如此。这是为什么,两书之曹参传,记曹参攻城掠地的事迹之详,是任何地方没有的。以致秦汉战争期间发生的战役,都得到曹参传中去找。一略一详,实在奇怪~三、曹参负伤七十余次,自是身经百战了。故在评比位次时,群臣“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但刘邦却将萧何定为第一功臣。四、萧何名次虽第一,但所得食邑却并不是第一。萧何8000户,曹参10600户。曹参在《》中名列第一,萧何名列第十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名利倒置的现象,五、《史记》和《汉书》都说曹参与萧何“有隙”—有隔阂。请注意,不是萧何与曹参有隔阂,而是曹参与萧何有隔阂。六、他们是什么时侯开始有隔阂的,《》说:“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及为将相”这四个字为我们提供了时间。据《史记》载:“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秦、汉以10月为岁首,“高祖二年”是在公元前206年10月以后拜曹参为左丞相的。刘邦8-11月正在收复三秦。由此我们可知,萧何为右丞相,留守汉中、巴、蜀;曹参为左丞相屯兵于关中,曹参这时集将相于一身。公元前206年8月兵出汉中时,刘邦这时就把他们隔开了。根据曹参的传记,萧、曹从这时起就天各一方,他俩至死也没见面,时间长达13年。七、次年4月刘邦进军彭城时,萧何以右丞相守汉中、巴、蜀。曹参以左丞相守关中,因此,彭城之战曹参没有参加。八、公元前204年6月刘邦分兵三万给韩信后,曹参是以汉左丞相同韩信去平定齐定未服者。楚汉之间总共只有五大战役,曹参只在齐国与韩信、灌婴打了第四战—潍水之战,杀楚将龙且,他从未与项羽正面交过锋。楚汉战争的第一战和最后一战,曹参都未参加。刘邦和曹参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汉12年10月、平定英布叛乱时。当时刘邦只有三万人马,全赖刘肥和曹参带兵马12万来助战,半年后刘邦去世。这是说,从公元前204年6月—前195年10月,曹参和刘邦也有9年又4个月没见面。诚然,汉家第一、二、三号人物由于职守关系不常见面可以理解,例如刘邦在外领兵打仗也很少与萧何见面。但刘、萧与曹有没有另外的因素,九、曹参与萧何究竟为什么事有隔阂,而且闹得如此深沉,至死不见面,是争权夺位吗,不是,绝对不是~萧何临死时,是向惠帝推荐曹参当的丞相。萧何刚死,汉使还未来,曹参就吩咐舍人治行装,准备入京为汉丞相了。这说明他俩人是相知的。曹参深知萧何会以国事为重,绝不会挟隙而排斥他。由此可知这两人的政治品质是高尚的。他们都顾大局,绝不会为争权夺势而闹纠纷。十、是政见有分歧吗,也不是。萧、曹为将相后,天各一方,13年未晤面,刘、曹也是9年又4个月末见面。他们各主一方之事,很难说他们因政见不合而不言语。他们三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竟如此诡异,连太史公都不知道而没有记,曹参还和惠帝有过交谈,而汉家一、二、三号人物之间冷漠得连句交谈都没有,这是一件相当奇怪的事~2、刘邦误杀了曹无伤这得谈鸿门宴下午发生的事。据《史记》说是这样:刘邦于公元前207年10月灭秦受降。11月中旬,项羽才到达函谷关,关门闭。项羽听说沛公己定关中,大怒,派英布攻关,故12月中下旬才到戏下。这时,“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刘邦回军营,立诛曹无伤。以上是杀曹无伤的全部经过。这里有个问题要问:究竟是项羽决定要攻打沛公后,曹无伤为讨封赏才去向项羽讲的那番话,还是曹无伤讲了那番话后,项羽才决定要攻沛公军,这个问题的先后次序很重要。太史公说,是曹无伤听说项羽要攻打沛公,才派人去说的那番话。我认为是后者,是曹无伤先说了那番话,项羽才要攻打沛公。因为项羽不会无端攻打沛公军,项羽还不是那种无理之人,按逻辑也应当是这样。此说有依据吗,有~鸿门宴上讲解时,项羽说:“这些话都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项籍何以至此。”项羽的这话充分说明,是曹无伤先讲了那些话,他才决定要攻打沛
[刘邦杀了哪些功臣]刘邦错杀了曹无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