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蒙绘画作品欣赏王蒙(1308-1385)元画家。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名称】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年代】元代【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58厘米,横:13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葛稚川,名洪,自号抱朴子,东晋时人,著有《抱朴子》、《神仙传》等书传世。此图画葛洪携子侄徙家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卷取全景式构图,但又不像宋画那样突出一主峰,而是强调众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种整体气势和气氛。除画面左角空出一小块水面外,其余各处都布满了山石树木,使景致显得格外丰茂华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叠嶂式。然而此图又与他大部分作品风貌相异,如树叶全用双钩填色,树干精勾细描,树形复杂多变,设色五彩斑斓,不同于他惯用的写意或兼工带写。山石用小笔细写,并用墨、青、赭等色反复渲染,墨彩相彰,画断崖用斧劈、刮铁、折带诸皴法,与他常用的披麻皴与解索皴迥异。画中人物的描法简洁中见精工,造型头大身小,古拙可爱。全画中左下方溪水最亮,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画面山岩重重,树木茂密,加上回环的流泉,曲折的山径,造成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境地,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隐居的希求。【名称】元王蒙青卞隐居图【年代】元代【简介】立轴,墨笔,纸本,纵140厘米,。上海博物馆藏。《青卞隐居图》是元末著名山水画家王蒙的代表作。画面描绘卞山高峻巍峨的气势,并渲染山深林密的幽寂气氛。此图技法丰富多样,集中体现了王蒙的艺术风格,明董其昌推祟为"天下第一王叔明"。画于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这幅画先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层次分明。山石树木都有润湿之感。山头打点,变化尤多,有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表现出山上树木茂密苍郁。全图不多渲染,其深远之处,有条不紊,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此图画作者家乡浙江的卞山。即赵孟頫诗云:"何当便理南归棹,呼洒登楼之卞山。此山一名弁山,高出云霄,山石莹然如玉,下有玲珑山,石皆看卞山"嵌空。上有三岩,即碧岩、秀岩、云岩。董其昌曾泊舟山下,叹曰王蒙"能为此山传神写照"。此图绘千岩万壑,峰峦曲折,山势峥嵘,气势雄伟秀拔,意境深邃,构图繁复。各种笔法和墨法互用,繁而不乱,又能展现出广阔空间,做到密而不塞,成功地表现了南方溪山林茂景深,滋润华秀的景色,是王蒙风格成熟的精心佳作,被董其昌称之为"天下第一"。【名称】元王蒙具区林屋图【年代】元代【简介】纸本,设色画。纵:,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幅画面的右上角有王蒙以隶书题的"具曲林屋"四个字,底下署"叔明为日章画",具区是古时太湖的旧称。这件画作描写江苏太湖林屋洞之景色。玲珑的洞壑、层叠的山石、繁密的树林、错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满了整幅画面,大胆地摆脱了自然景象的拘囿。全图除了溪流之外,几乎被山石、树木、林间茅舍填充的没有空隙,这种饱满的构图方式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极为罕见,开辟出国画构图之奇境。王蒙截取太湖山中极小的一块区域,提炼加工,组织而成这幅极富生活情趣的画面:右下方一坡角,数株大树并列生于其间,林下有高士临水而坐,好像正欣赏著眼前的美景。水波荡漾,一人悠闲的划着小船;对岸山脚下,草亭临水而建,一人独坐其间看书
元+王蒙绘画作品欣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