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4月29日铜川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 “十一五”(2006年—2010年)时期,是我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的崭新时期,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强势推进“5523”工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铜川市委关于制定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政府的工作重点,更好地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第一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现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消除瓶颈制约,突破薄弱环节,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第一节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十五”发展回顾“十五”时期,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5523”工程,开创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提前一年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成为铜川发展史上一个最快最好的时期。“十五”是发展速度最快、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240元,由2000年的全省第6位提升到2005年的全省第4位;,,均较2000年翻了一番,创历史新高。以果牧为主的特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水泥、铝业、陶瓷、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电力、食品、医药、电源、旅游等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十大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0%。:::52:,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21%提高到40%。“十五”是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五年。先后实施了四批48个重大项目(产业项目占56%),已有37个项目建成投产或完工。鑫光铝业节能技改一、二期、声威、秦岭两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旺旺食品等一批重大骨干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招商引资签约项目447个,涉及资金百亿元,已实施项目364个,,华能电厂等重大招商项目正在紧张的实施之中。,较“九五”时期翻了一番多,超出建市以来的总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保持在3—5个百分点。“十五”是城市建设取得新成绩、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经国务院批准,市政府迁入新区,耀县撤县设区。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6个住宅小区建成入住,入区单位达到200多个,一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人气明显提升。北市区中心区商业广场的建成走出了一条经营城市的新路子,闲置资产置换开发、漆水河河滨景观综合改造、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滑塌区居民整体搬迁等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市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化率达到53%,较2000年的47%提高了6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两区一廊”的城市新格局。“十五”是破解三大难题、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迈出实质性步伐的五年。开展了水泥粉尘污染治理、市区煤烟综合治理、清洁能源试点示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重大环保专项行动,关闭了川口地区9条污染严重的水泥立窑生产线,城市气化率达到78%,全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达到229天,环境结构型污染得到改善和缓解。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廉价房建设,已有5000户居民迁入新居,棚户区沉陷区滑塌区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水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合理规划,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十五”是经济社会取得协调发展、薄弱环节得到有效加强的五年。教育“两基”目标全面实现,“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招生,新创建了6个省级和7个市级教育强乡镇。推广转化科技成果54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34家。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紧急救援中心建成投入运营,建立完善了全市三级医疗救治网络。市县乡村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871元和2010元,年均增长9%%。以“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为骨架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市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实现了应保尽保。基本建立了以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精神文明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涌
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