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权威资料]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风华正茂之时便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之际却又过早地画上了休止符:李商隐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在后人的眼中,以“无题诗”著称的李商隐,无疑如他的诗作一般充满着神秘感。而要揭开李商隐神秘冰山的一角,恐怕只有那些能与之“心有灵犀”之人吧,一生最爱李商隐储晓琴初次邂逅李商隐,是在小学。不知从哪里学到了那两句广为人知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是,年幼、单纯、如白纸的我一直以为:这是歌颂老师的。当时,老师也确实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两句诗原来并非是写老师的,它是李商隐以女性的口吻来写爱情的,着重咏叹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再次邂逅李商隐,是高中语文课本上的《锦瑟》。黄卷青灯的高中时代,我就读的学校群山环抱,四野寂寂,遗世独立。那个年代没有书籍,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短信,甚至也没有老师的讲解。青涩暗哑的高中年代,《李义山诗集》成了我最好的情感寄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直道相思了无益,未料惆怅是清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这些蓝色情调的句子一次次被复制进了我的日记中。很多年以后,在阜城某个餐厅,我才知道:原来《锦瑟》这首诗并非是专写爱情的,它是诗人晚年追忆往事,不胜惘然的总结之作~其中囊括了丧妻之痛、漂泊之苦、仕途之艰、人生之难等多种情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篇《锦瑟》解人难”,连王蒙也发出了这样的浩叹。那,如此艰深难解的七律诗又是如何被选进高中语文课本的呢,同样无人告诉我。历史告诉我们,唐朝是个积极用世的朝代。李商隐自然也未能免俗。虽然他有“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宏大抱负,但因与王氏结婚而受到牛党的猜忌,一生都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从而建功立业,也没有获得过与功业相随的荣华富贵。李商隐聪明、敏锐、钟情、脆弱,对于失败、孤独、徒劳、分离、漂泊,显然比普通人的感受更为深刻。但晚唐朋党势力太过强大,作为一个智者、一个情种、一个自视甚高但时运不济者,看到秋日凋零的菊花,他盛于酒杯、升于玉堂,不愿使之零落于草莽;面对雨中牡丹,他看到的是“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看到盘中竹笋,也只能发出“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这样的悲吟。如果说青春年少的时光,我喜欢李商隐的爱情诗还很带点“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味道,那到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的中年,最能引发我情感共鸣的就是他的上述咏怀诗了。万里重阴非旧圃,半生时光属流尘。《李义山诗集》,给我带来忧愁也带来安慰与超脱,带来孤独也带来柔韧与平和。王蒙说,诗艺、诗教、诗美是一种美善向上的力量。“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乐而不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叫我如何不爱李商隐,[赏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随着人生阅历的变化,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本文作者娓娓讲述了自己人生不同阶段对李商隐作品的理解,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李商隐的巴山夜雨唐宝民李商隐虽然仕途不顺,却有一段幸福的婚姻。二人最初相见,是在李商隐进士及第后参加曲江游宴时。那天,李商隐举杯轻饮后,放眼望去,在人群中看到一个女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权威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