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诗派主讲人:赵力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一阵容强大、政治倾向鲜明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等,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他们创作多政治抒情、注重对重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内容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从1937年9月至1941年9月是第一阶段,以《七月》的创办和终刊为时间标志。七月诗人与全民族同仇敌忾,着重抒发了渴望战斗的激情和目睹祖国、人民惨遭蹂躏的悲愤,昂扬有余而沉潜不足。从皖南事变后到1945年初《希望》创刊为第二阶段,此时期国统区作家处境极为艰难,七月诗人主要在桂林、重庆的《半月文艺》、《诗创作》、《诗垦地》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胡风也积极组织出版丛书。在困难的条件下,七月诗派对诗艺作了更多方面的探索。发展1945年1月《希望》创刊,七月诗派开始了第三阶段,《希望》于1946年10月停刊后,成都的《蚂蚁小集》、《呼吸》、《荒鸡子集》成为诗派重要的外围刊物。在政治低压下,这时期的作品从歌颂、希望为主转换为讽刺与揭露。该派诗艺风格在不同时期虽有发展变化,但基本创作倾向始终一贯,坚持诗与人民结合,立足时代现实,创作富于历史感、责任感和力之美的作品。批判和衰落在进入50年代之后,这些诗人的创作已明显减少。有的作品,发表时就受到批评。最主要的例子是胡风在当时的创作:1949年11月到1950年1月写成、有三千多行的“英雄史诗五部曲”。这部总题为《时间开始了》的长诗,分为《欢乐颂》、《光荣赞》、《青春颂》、《安魂曲》和另一部《欢乐颂》。胡风从中国近现代屈辱和斗争的历史上,来阐发新中国诞生的意义,包括对毛泽东的赞颂。不过,他对“历史”的叙述,对英烈、领袖的颂扬,并没有完全采用当时通用的“话语方式”,而个人体验和主观情绪的铺张加入,也使它与当时诗的写作规范产生距离。它出版不久,即在联系胡风“主观唯心主义”的文艺思想的角度上,受到批评。此时,鲁藜、绿原、牛汉等也写有不少诗作,但原有的风格已有所损失,而发表的机会也日见减少。七月诗派的作品分类张扬生命强力,号召战争,鼓舞战斗。田间的《给战斗者》冀汸的《旷野》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化铁的《暴风雨岸然轰轰而至》高举意志大旗,投入战斗,慷慨赴难胡风《我为祖国而歌》邹荻帆《风雪篇》亦门《纤夫》艾青《我爱这土地》胸怀光明信念,歌颂战争,礼赞战斗的青春艾青《向太阳》彭燕郊《春天——大地的诱惑》鲁藜《青春曲》孙钿《行进》特点和地位“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悲剧命运的文学流派,以路翎、丘东平、彭柏山为代表的小说作家,依托其强烈的主体意识与深厚的生活体验,同时博采表现主义、新感觉派,象征主义等现代派的手法技巧,极大地丰富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传流,“七月派”小说呈现出深沉、粗犷、凝重、悲怆的审美风格,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对小说真实性的全新把握,而“七月派”小说高度的真实性,集中体现在作品“再现”之真与“表现”之真的深度融合,其人物形象逼近生活的原生态,“七月派”既强调了作家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性,又充分尊重了社会生活第一性的原则,总之“七月派”以新的姿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赢得了不可取代的地位。绿原绿原(1922—2009),原名刘仁甫。又名刘半九。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编辑家。湖北黄陂人。1939年,绿原流亡到战时首都重庆,在《时事新报》副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爸爸还不回来》;1941年8月,在《新华日报》发表处女诗作《送报者》,此后作品以诗为主,并参与组织"诗垦地社"。1942年,绿原考入从上海迁到重庆的复旦大学外文系学英文,其诗作已相当引人注目,胡风在桂林正编辑《七月诗丛》,主动托人邀请他将诗作选入第一辑,当年底为他出版首部诗集《童话》。从此,绿原成为"七月诗派"后期的重要代表之一,以政治抒情诗闻名。
七月诗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