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一、有毒无毒的源流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过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对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周代,医药学家已学会了用药物的“毒性”(即药物的偏性)治病。故《周礼·天官·冢宰》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说。战国秦汉之间,《黄帝内经》关于药物“有毒无毒”的论述,说明医药学家进一步认识到药物可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类。同时,医药学家不但认识到药物可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类,而且也初步认识到“有毒”药物对人体的毒害程度不同,并将毒害程度分为“毒”与“大毒”两级如:据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七引《吴氏本草经》云:“阳起石:扁鹊:酸,无毒”;卷九百八十九引《吴氏本草经》云:“茯苓:扁鹊:甘,无毒”;卷九百九十一引《吴氏本草经》云:“人参:扁鹊:有毒”;卷九百九十引《吴氏本草经》云:“藜芦:扁鹊:苦,有毒”;卷九百九十三引《吴氏本草经》云:“马刀:扁鹊:小寒,有大毒”;卷九百五十一引《吴氏本草经》云:“斑猫:扁鹊:甘,有大毒”;等等。汉代,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五味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神农本草经》在序例中论述了毒药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所载365种药物,按其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无毒”,大多为补虚扶正之品;中品“有毒或无毒”,为补虚扶弱或祛邪抗病之品;下品多“毒”,为祛邪攻积之品。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毒性药物的认识逐步加深,分类也由两级升至三级。如:魏人吴普在《吴氏本草》中曾承袭前人经验,也将“有毒”药物分为毒与大毒两级;梁人陶弘景在撰写《名医别录》时,将所载有毒药物的级别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级,并逐一标明大毒、有毒、小毒、无毒”。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解诸药毒候》明确指出“毒有大小”。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