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姐是荣府刑夫人的儿媳妇,王夫人的内侄女,在管理荣府。因宁府贾蓉之妻长孙媳妇秦可卿病逝,宁府尤氏称病,才帮助协理宁府的。这一章集中展示了凤姐的管理才能。秦氏病逝,凤姐陪同刑夫人、王夫人在宁府陪侍亲眷。贾珍进来时,“唬得众婆娘呼的一声往后藏之不迭,独凤姐款款站了起来。”只一语就可见凤姐举止大方,气度不凡。贾珍向王夫人请求让凤姐来管理丧事,提到“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这是从侧面描写凤姐自幼的脾气秉性,表明凤姐身份如此,并且写出了在贾珍等男性心目中凤姐也是一个极具才干的人物。王夫人担心凤姐没有经过丧事,料理不清,不知是不是该答应,其实凤姐心中是十分愿意的,她就说“有什么不能的!外面的大事,已经大哥哥料理清了,不过是里头看管看管。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可见凤姐是从宏观上把握住了这个事情办理的关键之处,不会出大的差错。果然王夫人也就欣然同意了。凤姐接管丧事以后,自己总结了五件宁府弊端,一一想出了处置办法,使一应下人没有偷闲扯皮之处,各司其职,并且开头就用了敲山震虎的办法,处置了一个“有脸面的”的管事仆人,震慑住了众人,威令重行,把整个丧事处理的井井有条,赢得了上上下下一致的称赞。而且整个宁府丧事处置过程中,凤姐还在同时管理着荣府事务,可见凤姐的才干确实非同一般。——秦可卿之死(四) 秦可卿之死浓墨重彩捧出王熙凤; 凤姐之金贵、英气、声势、心机、骄大; 凤姐之管理才能、处世才能、语言才能; 凤姐之唯我独尊、玩弄权术、利令智昏。“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是六十年前王昆仑先生说的,这话代表了广大读者对王熙凤这个形象的复杂心理。曹雪芹把王熙凤写得比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还丰满。而秦可卿之死就把并非爱情女主角的王熙凤浓墨重彩、逼真活跳、绘声绘色塑造出来。甚至可以说,秦可卿之死是为了塑造王熙凤而制造出来的。王熙凤是荣国府的管家婆,如果写她在荣国府如何管家,琐琐碎碎,无从下笔。小说一开始也不可能出现查抄大观园那样的大场面,把王熙凤“调动”到宁国府这个相对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难题,让她的才能大放光芒,这叫“时势造英雄”。这时的时势,是声名赫赫的宁国府遭遇丧事,贾珍想办得轰轰烈烈、体面奢华,偏偏尤氏撂挑子。府内群龙无首,乱成一锅粥。诰命夫人来吊丧时,没有宁国府大奶奶出面接待,就亏了礼数,在大官僚大贵族圈子里大丢面子。时势造英雄,还得慧眼识英雄,这慧眼识英雄的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对秦可卿也有特殊的感情,想把秦可卿的丧事安排得风风光光。他深知王熙凤这位长嫂好生了得,深知王熙凤跟秦可卿是闺中密友,会对秦可卿的事尽心尽力。贾宝玉向贾珍推荐王熙凤顺理成章。熙凤?[清]吴友如作山雨欲来风满楼,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大戏开演了。第一幕:王熙凤主动出手抢挑重担。贾宝玉向贾珍推荐王熙凤对不对?当贾珍拄着拐棍儿去求荣国府二位太太时,一进上房,就发现找对人了。王熙凤果然是贾氏宗族女性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为什么这样说?待在宁国府上房的女人是邢夫人、王夫人和族中内眷,是贾氏宗族“文”字、“玉”字、“草”字辈的夫人。除邢、王夫人之外,其他婆娘一听说贾珍进来,“唿的一声”往后藏之不迭。怎么回事?这说明贾珍名声一向不好,贾氏宗族的女人不敢见他,也说明贾氏宗族的女人没见过世面。当一大帮贾氏宗族女人像老鼠见了猫,跑得比兔子还快时,唯独凤姐不跑,还不慌不忙、从容不迫、仪态万方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