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爱好文学的青年为
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
古至今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
这套丛书将引导青年朋友去漫游一番那绚丽多彩、浩瀚无边的文学世界
——从古希腊的神话王国到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从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到五
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从奔腾喧嚣的河流、海洋到恬静幽美的峡谷、森林、农
舍、田庄⋯⋯它将冲破多年来极左路线对文学领域的禁锢和封锁,丰富青年
朋友的精神生活,为青年朋友打开一扇又一扇世界文学之窗,让读者花费不
多的时间就能游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浏览各国人民今天、昨天、前天直至
遥远的过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去体会他们的劳动、爱情、幸福、欢乐
以及痛苦、忧伤、斗争、希望⋯⋯它将帮助青年朋友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学的素养。它是青年朋友阅读、欣赏外国文学作品
的良好的向导和游伴。
这套丛书由若干分册组成,每一分册基本上介绍一位作家和他的代表作
品。每一分册既是一本独立、完整的著作,又是全套丛书中的一个单元;分
则为册,合则为套。
这一分册介绍的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别什柯夫(马克西姆·高
尔基)。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本册
详细地介绍了他的丰富多彩、贫困坎坷的一生和他的主要作品:自传体三部
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阿尔达莫诺夫家的
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还较详细地介绍了高尔基的文艺观。
生平与创作
不幸的童年
一八六八年三月十六日(新历二十八日),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别
什柯夫(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伏尔加河上游的下新城(现名高尔基城)一
个木工家庭中诞生。他的父亲虽然赢得了他的母亲的爱情,却为此而大大得
罪了自己的岳父。原因是他出身卑微,与开染坊的妻子家不门当户对。父亲
的“罪过”使儿子别什柯夫也承受了不幸。当高尔基四岁那年他父亲病逝后,
他被改嫁的母亲遗弃在外祖父家中。他的童年从此便更加不幸了。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在俄国正方兴未艾。大工业对家庭手工
业的无情压迫和排挤,加速了高尔基外祖父的家业的破产。小生产私有者之
间的人性的泯灭,使年龄最小的别什柯夫成了这个家庭中最无力保护自己的
受难者。外祖父、两个舅舅,都可以把他当作尽情发泄自己的失意与苦闷的
对象。只有外祖母阿·伊·卡西琳娜对高尔基说来,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线光
明。
对俄国文学来说,祖母或外祖母,无疑是人民哺育伟大作家的重要象征
之一。克雷洛夫、普希金乃至果戈理,从孩提时起受到的文学启蒙,都莫过
于从自己的祖母或外祖母那里听到的民间口头创作——神话故事、传说、诗
与歌谣。高尔基在《童年》中对其外祖母的描绘,给我们留下了俄罗斯妇女
聪敏、慈祥、热情、正直的美好形象。她在那个末日已站在屋檐顶上的家庭
中,不仅是小别什柯夫的保护神,更主要的,还是高尔基文学天赋的启蒙人。
高尔基后来回忆说:“我满肚子都是外祖母的诗歌,就像蜂房装满了蜂蜜一
样;甚至在我思考问题时,也像是在用她的诗去思维”。事实正是这样,当
一八七八年,下新城当时的主教来讲课时,高尔基仅凭记忆,便以诗歌的形
式给他讲出许多民间故事。这使他周围的成年人都大为吃惊。外祖母还以自
己作人的道德力量、对人生的真挚的热爱,为高尔基扎下了不惧邪恶、追求
真理的精神的“根”。这一切,都使她的外孙终生难忘。以至当高尔基写完
《童年》之后,曾一度想将小说命名为《外祖母》。
在这个环境里,高尔基从小就受到靠自己的双手战胜困难的训练。他仅
念过三年小学,而为了交学费,他不惜承受同学的歧视,沿街拣破烂儿换钱。
当他因学业出众受到学校奖励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将得来的崭新的一本书送
进当铺,换回五十五戈比交给外祖母维持生活。也正因如此,当一八七八年
秋,生活仿佛执意要让我们社会主义文学的泰斗走“非学者化”的道路而迫
使高尔基因穷困辍学时,他毫无畏惧地挺起胸膛,走向了人间。
苦难的“人间”
当谈到自己在人间受过的苦难时,高尔基曾说过:我“不夸大生活中的
苦难,尽管它在请我吃苦时毫不吝啬”。但我们即使从他的自传三部曲中大
大压缩了的介绍里,也能感觉到这是非我们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人生考
验。在他年满十六岁之前,他从城市贫民子弟小学的三年级辍学后开始,已
先后从事过七种职业。起初,他是作鞋店里的“学徒”,但他由于端莱汤烫
伤了手离开了鞋店。又到一个绘图师家里当“学徒”,可还是摆脱不了苛重
的杂役与老板娘的打骂。他终于忍受不了而擅自跑到伏尔加河畔,在一艘来
往于下新城与别尔姆之间拖运囚徒的
【课外读物类】外国文学评介丛书——高尔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